會展業涉及面太廣,其中會議業在我國的成熟程度還不足以進行任何的評估,而展覽工程、展覽運輸等產業鏈上的業務相對比較簡單,至于場館管理方面涉民營參與者不多。基于此,本文集中討論爭議最多,又是展覽業中具龍頭地位的展覽組織者。
據2006年統計,全國舉辦的大、中、小型展覽會達4,000場之多(是否準確,待證)。組織者的成份包括政府及其所屬機構;各類商、協、學會;國有企業;外國展覽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以及民營企業。其中民營企業組織的展覽會數量最多,尤其是中、小型展會范疇。
一、 正確認識民營展覽組織者在中國會展經濟中的地位
1. 沒有民營展覽組織者就沒有中國展覽業的蓬勃市場
回顧我國展覽歷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展覽組織者幾乎清一色的貿促會系統,香港若干展覽公司以及少數外國企業。那個年代,展覽會數量有限而且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以及天津、深圳、廈門等個別城市,人們對展覽會的認識也相當有限。
九十年代初,鄧小平南巡講話,激發起民間市場力量爆發,自此民營會展組織者崛起,隨后各行業商、協會紛紛組成并加入展覽業大潮,形成我國展覽業的第一次高潮。
廿、廿一世紀之交,我國掀起興建展覽館潮流,為展覽組織者提供優質而廉價的工作平臺。在最近五年,若干成熟的民營企業與項目快速成長,也有不少新的民營企業加入行業(其中不少是原國有與民營企業中的高、中層管理人員走向市場創業)。
研讀過市場經濟學的朋友都知道,自由市場三大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是:有足夠的市場參與者。
大量民營企業參與展覽組織者行列恰恰證明這一要素。雖然我國執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展覽業方面我國還不能達至完全自由市場,但畢竟這是走出了重要的一步。簡單地說:政府不再限制民營展覽組織者進入市場。從而給民營者一個入場機會。民營企業的崛起正是對我國市場經濟的一項重要貢獻。
2. 城市展覽業屬于城市的、中國展覽業屬于中國的
最近澳門特區政府正式啟動二元經濟,除強化博彩旅游業之外,著意發展會展業。此舉引起社會的爭議,焦點是澳門原先沒有會展業,威尼斯人展館建成后,2008年訂場的30多場展,除政府的投洽會外,幾乎全部是外來組織者,人們擔心,發展會展業利益歸外方?為此,本人在澳門會展雜志中發表一文章,題目是“澳門的會展業屬于澳門的”。目的是回答這一問題。
在我國,雖然不存在這個問題。但是組展者的五大成份,即政府、國有、商協會、外商、民企,理應是五個兄弟,地位應該平等,其對城市會展經濟的貢獻應該是相同的,但事實并非如此。在某些地方某些權威人士眼中:政府、國企、商、協會是親生子,外商是外國老婆生的,特別珍貴,民企好像是不能曝光的小老婆生的私生子,不敢明目張膽地加以呵護與支持。近幾年來,我走過和接觸20多個城市的會展業,不能說這種現象相當普遍,但起碼許多城市存在這個問題。
有一個認識上的問題必須澄清。不管展會組織者的成份是什么,它在這個城市辦的展會應該被視為這個城市的展會,因為它對城市經濟的貢獻是相同的。在研討會展經濟時大家知道,會展組織者獲取的利潤在整個會展鏈經濟中所占比例只是一小部份而已,其承擔的風險卻是最大的。
對民營展覽組織者不一視同仁,甚至于歧視,其實是歧視自己的子女,甚至于是歧視自己,因此任何在該城市舉辦的展覽會都是該城市會展業的組成部份,這個認識上的問題必須解決。
3. 民營展覽組織者對我國會展業貢獻良多
a. 展覽項目開拓者。在目前我國存在的300多種展覽項目中(全世界約450種),由于民營企業經營的靈活性強、市場敏銳性強,所以許多項目往往是民營企業率先進入市場,使得我國展覽市場更加多姿多彩。(雖然許多先驅項目后給大鱷吃掉,但畢竟他們是開荒者。)
b. 扮演政府展會中的服務提供者角色。我國國家級展會中,如廈門投洽會、中國東盟
博覽會、深圳高交會、文博會都有相當數量的民營展覽組織者協助組委會進行專項招展工作。
c. 為會展界培養大量會展人才。這些人才或與該企業一起成長、或后來進入政府、協會、
國企甚至外商的組織者企業,有些已經成為我國會展界的杰出精英,今天參加這個會議者就是最好的證明。
d. 為展館經營者提供源源不斷的客源。除北京、上海等少數幾個城市之外,其它城市
的場館建設已經超過市場需求,普遍存在空置率過高,甚至經營困難的局面,僅依靠政府、國企、商、協會與外企辦展,遠遠滿足不了本身維持經營的需求,恰恰在這種狀態下,基于民營會展企業的經營靈活性,有機會為展館經營者帶來生機。
當然,民營展覽組織者對產業鏈、對城市會展經濟,甚至于對展會服務的企業都有不同
程度的貢獻,這方面政府、社會都必須給予充分的肯定。
二、 民營展覽組織者在市場競爭面臨的幾座大山
如果在一個完全自由市場的體系中,市場競爭是必然的,留強汰弱也是市場參與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但是在一個尚未完全的市場體系中,市場中存在許多不合理、不公平的競爭,就必然傷害市場中的弱者,民營展覽組織者所處的環境是值得我們探索的。
1. 政府辦展對民營企業的傷害與偏見
一般地講,本人并不主張政府辦展,一定要辦也只能舉辦一些促進投資環境或節慶的活動。專業性或者專題性的展會應該盡量讓市場自行運作。政府何必勞命傷財辦些與政府功能無關的展會呢?前兩年,某個著名的會展城市的市政府無視市場上已存在的事實,提出要辦十場品牌展,使得有些已經營多年的民營企業心慌慌,雖然該市的計劃只執行一部份而沒有繼續下去,但給民營企業造成的壓力很大,雞蛋怎能與石頭碰呢?
在與政府主管會展官員交流意見中,往往把個別不法經營者(如騙展)作為話題,而未能全面地、主流地看待民營企業。今年年初我到沿海某城市,認識一位年青民營會展企業的總經理(正牌大學生讀鑄造專業,公司成立八年),他在該市組織過鑄造展、組織過兩屆,每屆規模不大,都在100-150展位,按說此展應該有培養前途,但該市主管批文的機構因自己要辦同類展而不給批文,不讓繼續辦下去,結果兩敗皆傷,此項目從此中斷。這種事例據說還不少。
2. 商、協會的山比政府山還重、還高
我國商、協會類別有三:
第一類、是國家級的商、協會,它們大部份由取消原部委后組織而成,仍具備部份政府功能。這部份商、協會本身也辦展,但更多的是支持(有償與無償)某些專業展會。
第二類、是企業根據需要自行組織起來的商、協會。這部份機構多數是因展覽會而起,大家都參加同一個專題展會,相聚相識,自然形成一個群體,屬于民間社團。自己組織、參與組織或支持專業展覽會是他們的主要職能之一。這類團體大部份是地方性的,但因為專業的需要,他們的全國網絡較廣,因此擁有專業展覽會的重要資源。成為專業展覽公司爭奪的目標。
第三類、政府決策卻以民間形式運作的商、協會,其成員大部份由退休離休干部組成。這部份商、協會也辦展,但成功率相對不高,也許是人員老化與機制不靈活所致。這類機構辦展多數非獨立操盤,而是與操盤者合作,經常成為競爭者之間可利用的籌碼。
我國各類商、協、學會及其屬下的專業委員會數以幾萬計,我們不便就這些機構進行討論與評說。只是就商、協會辦展對民營展覽組織者的關系與影響而論。可以說,對相當多專業性展會,他們掌握著生殺大權。得到他們的支持與幫助,民營展覽組織者一定能把專業展愈辦愈好。反之,他們一旦不支持、拆臺或另起爐灶,對民營企業組織的展會威脅最大。
3. 外商進入中國展覽市場,對民營展覽組織者的促進與威脅。
外國展覽組織者通過投資、收購、兼并中國展覽組織者的舉動始于廿世紀九十年代中,此后德國投資者以投資浦東展館為契機,全面進入中國市場,近幾年則以勵展為先鋒,入股收購我國若干知名展會,其中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到目前為止,幾乎我國民營展覽組織者培植而成的品牌展大部份都被外商兼并,其涉及的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
對于民營展覽組織者,能夠通過被收購而達至與外商合作尚算幸運,也可以從中學些技倆。在這里,本人期望那些與外商合并而在經濟上取得豐厚利益的年青CEO們,不要從此享受生活,而能夠繼續與外國合作者努力耕耘,進一步提高本身能力。中國展覽事業需要您們,下一代展覽工作者更加需要您們的指點與幫助。但是我國還有大量仍在市場中搏殺的民營企業,他們沒有能夠成為收購目標,但是他們苦心經營的展覽會卻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
有一位上海的資深組織者,他原先的項目還不錯,每屆都在一萬平米以上,外商占20-30%。應該說是符合國際性展會的標準。近幾年,由于某德國公司啟動同題目,而浦東館方當然不讓其進場。去年,該組織者的項目,外商只剩5%不到,而中方大企業也參加德方的展會,使它的項目從1.3萬平方變成8千平方,而且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據說這種現象還不在少數。
三、 民營展覽組織者發展之路
講發展,離不開時空、離不開我國目前的歷史背景,也離不開事件發生的地點。空泛地談發展沒有任何意義,套用外國、外地經驗談發展沒有現實指導作用。理想化地談發展更是書生論劍。
為此,我們只能面對現實,研究民營展覽組織者的可行之道,我的基本思路是化敵為友。要不讓三座大山壓在身上,就必須把三座大山變成自己的生存環境,也許可以在其間游山玩水,從中找到出路。
1. 與外商合作之路
必須承認:外商有可取之道,其國際間社會資源比較豐富;組織展會的經驗與技巧比較純熟;資金比較雄厚。但是外商也有弱點,他們對中國專業市場不甚了解;缺乏中國人脈關系;不了解中國文化與習慣;更重要的是缺乏與中國產業發展共命運的感情。
對于已擁有品牌項目的民營展覽組織者,大部份是國際上最強組織者(或者國際龍頭)的收購、入股目標。這方面的狀況有目共睹。我們稱之謂國內外強強聯合。起初本人對這種現象有些擔心,擔心其發展下去我國會展業會否被外國壟斷?現在看來,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其一是任何企業的收購有個“度”,它不可能、也沒有這個能量可以無限地擴充。其二、我國被入股的展會大部份的特征是規模很大(幾萬到十萬平米),但國際化程度不高(即國際展商與買家有限),被入股之后,大大提商國際水平,同時也大大提高展會的管理水平,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廣州的照明展就是很好的證明。
對于大量的民營展覽組織者,只要有項目有前景,雖然難以得到國際強龍垂青,但仍可以尋求國際上二線企業合作,逐步提高本身水平。我比較提倡合作,也不是合資,因為它比較靈活,同時國際上也存在不少二、三線質量不錯的會展企業。通過合作,逐漸了解和掌握國際資源。
2. 與會展中心合作之路
近年來,我國大興土木。每個主要城市都興建會展中心,給民營展覽組織者提供良好的工作平臺。用中國語言,展覽組織者必須與會展中心建立良好的關系。
但是會展中心也是一個經營實體。他們需要求取本身最大的利益,因此對民營企業沒有絕對的保障。
這里有個案例,供朋友們參考。
幾年前,廈門的石材展由廈門的民營企業舉辦,總經理是賴國香先生。初始規模從100多展位到300多展位,當人們看到展會前景時,許多界內人士都想進入這個領域,此時廈門會展中心也想舉辦同類展,最后達成協議:會展中心與賴總的公司合資成立新公司管理這個項目,項目總管仍然是賴總,會展中心給予絕對的保證,不引入同類展。如今合作已經3-4年,石材展規模已達3,000多展位,成為亞太石材大展,這是個雙贏的范例,值得各地民營展覽組織者參考。
3. 與商、協會合作之路
商、協會成份比較復雜。更要命的是同一個專業在同一個城市有幾個類似的組織,有的稱商會、有的稱協會、有的稱專業委員會,甚至近期出現聯誼會。他們之中的會員重迭性很強,但領導者各異,這使民營企業想與他們合作造成很大困難。
有的民營企業比較聰明,當他們辦某專業展時,協會還沒成立,他們就提供資金與力量協助組織協會,此后共同發展,例如大連北方公司的家俬展及家俬協會就由李瓊總經理創辦。
但這種事例畢竟不多,更多的是面對商、協會的壓力。怎么辦?有兩種情況。
其一、有些商、協會本身并沒有主動辦展。對于這類商、協會,民營企業最佳的做法是讓利,尋求二者全面合作,把展會做大,總體對民營企業還是有利的。
其二、有些商、協會已在市場辦展,并與民營辦的展會形成競爭態勢。這類情況相當復雜,民營企業處于劣勢,要生存無非兩途,一途是尋求與商、協會合作、二途是尋求外援。我們經常看到的地方商、協會辦展,其組成大部份是本身會員,而展會的服務水平并不高。這給民營企業有機可乘,民營企業必須改變思維,以服務型為主。同時爭奪協會會員以外的成員,堅持下去,一者還有生存空間,二者創造條件、增加與協會的議價能力。
4. 爭取做政府展會的服務供應者
在目前,各級政府辦展的意欲似乎還很強。雖然政府資金雄厚(老百姓的錢)、人員眾多(工務員),但體制所限,他們的辦展效率、經驗都不足,這種狀態恰恰給民營企業提供機會。能爭取做服務提供者也是不錯的選擇。
5. 民營企業大聯合辦展是一條根本的出路
在當前環境下,民營展覽組織者單打獨斗的日子愈來愈困難,除上述分析之外,如果在同一城市,舉辦同一題目展會的民營企業能實現項目大聯合不失為一種方法。這種聯合必須有廣闊的胸懷,無論強、強之間;強、弱之間;甚至弱、弱之間都可以實現聯合,只有聯合增強力量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地位,但偏偏我們中華這個民族,缺乏一種兼容的思維,但是大敵當前,面臨生存決擇的時刻,難道還不能激發聯合意識呢?
6. 服務、創新與尋求新市場
在復雜的競爭環境下,民營企業應該充分利用本身的靈活性,加強服務意識、創新辦展,同時在展覽項目、辦展地點方面尋找新市場。
寫到這里,心里有點涼意。畢竟作為獨立法人的中國民營展覽組織者未能盡情在中國展覽舞臺上發揮,而要在明瞧暗涌中生存,也許這只是暫時的現象。假以時日,期望環境有所改善。
四、 政府給民營企業出路,也是給政府自己出路。
在我國目前大環境之下,獨立地討論民營企業出路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實事求是地談論政府應該給民營企業什么出路,也許更加有意義。
我們應該認識到在該城市發生的會展活動,其主要利益歸于該城市、歸于社會,當然也歸于政府。假如一項展覽活動的直接收入中的1/3歸組織者(其它2/3歸場館與工程、運輸)。以會展經濟一比六計算(假設),那么組織者獲益僅1/18、社會得益則是17/18。那么為什么對有貢獻者還給予歧視呢?可能的原因是它姓“私”而非姓“公”或姓“外”。這個問題不解決,民營企業是很難翻身。
政府應該給民營展覽組織者什么支持呢?
其一、擔當民營企業的顧問。當民營展覽組織者策劃某個項目展會時,政府可以也應該給予顧問意見,讓民營企業少走彎路。
其二、驗明正身。給民營企業以獨立法人身份在市場上活動,需要批文之類文件正式給予,不要讓他們沒辦法,只有到處找擋箭牌,自己則藏在底下與后面。
其三、給予資源上支持,尤其有些工、農業及科技項目。民營企業需要政府規劃與市場資料,政府要給予打開方便之門。
其四、有創新意念的項目。政府應視情況予以財政支持。這項財政是投資而不是給予,當項目成長之后,政府投資退出。
本人以過來人身份,希望各級政府認真對待與研究民營企業問題。支持民營企業不是財政的,而是精神上的、政策上的。民營企業靈活性很強,只要政府做到不干預并提供必要的協助(例如資源方面),那么大量的民營企業將涌向市場,成為城市會展業的一支生力軍,他們有出路,城市會展業也繁榮,自然出路也在其中,僅依靠少量政府,國有、商、協會及外商辦展,城市會展業是難以生氣勃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