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當我國剛獲得“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資格的時候,許多人還不甚了解“世博會”究竟會是什么樣?有人曾以為“是一次擴大了的廣交會”、“是上海的事或長江三角洲的機遇”…。今天,人們大多或許都已知曉上海世博會主題是什么,實際意義有多大。
一、中國會展節事產業成人式檢閱
上海世博會的成功揭幕不僅是發展中的中國的榮耀,同時也是中國會展(節事)官、產、學、研、用的“成人禮”。上海世博會形象的彰顯了中國會展產業服務世界頂級會展(節事)的國家水準,體現了21世紀初十年我國東部地區中心城市會展(節事)產業服務的能級。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已定,如何讓本屆世博會好看?如何使中外觀光客喜聞樂見?上海世博會較好的綜合了“資訊、展館(主題館、國家館、國際組織館、企業館、實踐區)、活動(館日、榮譽日;組織者、省區市、市民)、論壇(高峰、主題、公眾)、服務(熱線、氣象、交通、訂房、餐飲、特許品),兼顧了安保、應急諸多方面超大規模的復雜因素。
“世博會是一個當代和未來的,集科技館、博物館、信息技術、游樂場和少年宮等交互活動于一體的文明聚會。”開幕后一位世博局(新聞宣傳部門)的官員在東方大講壇上坦言。
筆者還認為:世博會是一個融匯時尚的經濟、社會、科技、文化、教育等理念,極具前瞻、概念、實驗、應用性的視聽創意及體驗式盛會(大中小型的展覽、會議、節事等活動)。
上海世博會已創造了六個世博史上之最:1、園區面積最大:在市中心一江兩岸占地5.28平方公里;2、國際參展者總量最高:達246個,其中有189個國家,57個國際組織;3、自建館最多:有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申建;4、志愿者群體最強:有20萬名志愿者為參觀者提供服務,近100萬志愿者參與城市文明服務行動;5、排隊展館多而長:最長達9個小時;6、影響力最廣:首推網上世博會,使之成為同步和“永不落幕的世博會”。
本屆世博會過去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16日,在歡快度過四分之一46天的展期時,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在與上海世博會執委會主任俞正聲會見時表示:“上海世博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首次在華舉辦的上海世博會無疑將是中國會展經濟研究一個綜合特大型案例。
二、中國會展人:世博可觀什么?
上海世博會是一個世界級、特大型、持續184天的國際會展(節事)活動,亦是國家(政府)主辦的項目,代表各國國家隊標準,中外超級品牌企業的水平,其籌辦歷程、主旨詮釋、傳播溝通、視聽巨制、關聯商務、資本運作…頗值中國省區市會展產業發展借鑒。既然各地都十分重視培育會展,視其為引推“經濟的動車”,可在上海世博會踐行案中多有斬獲,建議:
省區市會展官員:…如何牽頭、規劃推進、支持扶植特專精會展節事項目;
會展節事經營者:…如何定位、演繹智趣、組織協調,營運管控展會項目;
時尚會展策展者:…如何發想、創新時尚、包裝展示,編創制導博覽展項;
會展服務提供者:…如何銜接、尋找市場、發掘商機,開發尚品滿足期許;
未來會展從業者:…如何觀察、產鏈需求、主動契合,盡善入職知識儲備。
三、境內外媒體:持續關注世博!
上海世博會新聞中心(包含國際廣播電視中心IBC)自4月27日開放以來,進入世博園區的境內外媒體人員總計已超過8萬人次,其中5月1日、2日分別為6737人次和6490人次。目前日均在900人次到1800人次之間。IBC為近50家境外媒體提供了直播技術服務,直播節目時間累計超過92小時,盛況空前的開幕式被全球約120家電視臺轉播,展會活動精典極致。
至6月12日,世博會媒體注冊中心共向11479名媒體人員發放了媒體注冊證件,其中境內媒體占83%、外國媒體占13%、港澳臺媒體占4%。約400名外國記者作為隨團人員,跟隨各國政府代表團到世博園區采訪國家館日活動。已舉行各類新聞發布會近60場次和多次集體采訪活動,受理境內外記者采訪申請和問詢超過15000人次,接待了近30批次的境外記者參訪團,組織了十多次“感知上海”集體采訪。可見國際會展(節事)作為城市引擎威力之大。
四、育人勸業者:世博可研什么?
上海世博會涉及面之巨細,不出國門觀覽天下,為中國現代“會展經濟與管理、會展策劃與設計、會展創意與工程、會展商務與外包等”教學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示范案例。既然“大會展”富含經濟、科技、博物、游樂、信息體驗之寶典,給中國會展(節事)育才學殿建言:
會展經濟研究者:…怎樣策研、預測申博、立項論起,構架推動執行實施;
會展教輔工作者:…怎樣剖識、展會綜解、節事聚散,商管藝設務實有用;
會展教材編著者:…怎樣勾畫、展會應知、節事應會,完善會展知識構成;
會展人才認鑒者:…怎樣規設、專才認證、職技鑒定,健全會展職標體系;
會展實訓提供者:…怎樣配置、情景實務、虛擬研判,以達會展節事特訓。
縱向比,國展確已取得長足進步。橫向比,與發達國家差距還很明顯;在發展中國家館依稀可見近年中國參展的影子。考察過2005世博會的官員形容觀摩中國展項的觀眾現象可謂是“魚貫而入,魚貫而出”,因盡是些民俗、古董,無創新內容可喻。2008中國參博雖有改進,但歷數近年世博展館評選中卻屢落“孫山”。參展雖不為獲獎亦見影響力創新“很一般”。2010年中國作為世博會主辦國按規章不能參評,中國會展業欲在世界榮膺將是展業今后的重任。
毋庸置疑,金融危機給辦博會帶來壓力,仍有那么多國家不惜重資參與本屆世博,是看到快速發展的中國蘊含漸起的“巨市”,彼此獲益良多。吾等也應看到規劃(城建)或科博業稍缺與會展業有效的互動造成的微憾欠失:如規劃輕視了觀博大客流、心理和行為等人本的研究,以至造成開園后應急補救排隊臨設;原設路徑是否合理致隨處可見的人踩道;一些戶外設施無后續修護;一些展項很“大”顯“空”;藝文秀有市場嗎…? 精彩和難忘仍需用心。
怎樣創造美好?理念如何貫穿?省區市館真像放大、做靚的旅游展,會展原本是傳播的一個分支,不善做品牌,自不善做創造新概念展,由世界各國智慧參與的世博會集成一個很好的實踐“教材”,過程也像一面“鏡子”,中國會展業還需不斷汲取國際傳播的成功經驗。
通過世博能更深切體會:讓國人(7000萬觀眾中的95%)認識世界的是“來展”,真能讓世界(除華僑外)認識中國是“出展”,中國舉辦世博的價值是讓世界涉博各界更多了解中國;推高中外交流、互動發展水平;拉升民眾世界觀等整體素養;中國未來將制造與創造并舉。
世紀之交與首個十年,中國分別已在1999年的昆明和2006年的沈陽舉辦專業性世博會,2010年的上海成功的舉辦綜合性世博會,似可預言,本世紀之后的九十年中,中國極有可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具自信和實力再度創辦若干屆專業或綜合性世博會,促進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和分享。重識本屆世博會的價值正是中國展業研究如何“繼往開來”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