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的日臻完善、國際知名度的不斷提升……諸多因素均為中國會議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筆者將中國會議業的發展機遇總結如下:
第一,政治穩定,經濟平穩快速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經濟保持高速發展。2010年第二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投資的增加,意味著會議業的基礎愈發壯大,會議業前景不言自明。
第二,各地政府日益意識到會議業的重要性,從原來的“重”展“輕”會轉變到“展”、“會”并重。伴隨會議業的崛起,很多城市已經開始意識到會議業的巨大作用,紛紛采取各種措施促進會議業的發展。
第三,2008北京奧運會和2010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大大提升了中國作為會議目的地的吸引力。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大大增強了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和興趣,國外會議主辦方也會因此考慮他們的會員、他們的員工、他們客戶的需求,而把會議搬到中國來。
第四,中國在國際協會會議和公司會議方面已經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業績。除全球會議排名靠前外,一些行業大會也開始聚焦中國,如第十屆世界旅游旅行大會(WTTC)于2010年在北京召開,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2013年年會將在上海舉辦。中國在國際會議產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日漸提高。
第五,中國擁有巨大的會員潛力和消費市場。一方面,中國巨大的會員基礎和消費市場是國際協會和跨國公司選擇中國作為會議舉辦地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中國的協會、研究學者和專業人員也渴望融入世界,向世界同行學習。
第六,中國科研實力上升,在國際組織中擁有越來越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申辦國際協會會議的愿望也愈加強烈。通過在大學和研究領域投入大量的資源,中國在學術方面的發展十分迅速,如在化學、工程學、基因、航天、高速鐵路、醫學等領域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也因此在這些領域的國際協會中獲得更多關注,無形中加大了該領域國際協會選擇中國作為會議目的地的可能性。
第七,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國際水準的會議中心和帶有大型會議室/宴會廳的酒店已不再成為接待瓶頸,可進入性大大增強。從硬件設施來看,近幾年,會議中心及帶有會議功能的高星級酒店的興建熱潮不減,為會議提供了更具國際標準的使用空間。此外,一些場館或高星級酒店也開始向會議產業滲透,進行會議設施的改建。從可進入性來看,除了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大航空樞紐外,二線城市如杭州、成都、大連、天津、南京都相繼開通國際航班,可進入性大大增強。
第八,節能環保、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文化體育休閑產業、農村農業、醫療等國家重點支持的行業,將催生出大量會議。除了原有的會議總量,隨著中央政府以及各地不斷出臺措施并給予資金支持,一些受到政府支持的行業會議將有明顯的增長。這種增長不僅指國內會議和國際會議數量的增加,也指會議規模的擴大、參會者的增多。
第九,專業會議服務公司/地面服務商獲得了大量學習機會,專業服務能力得到提高。目前,中國的會議服務商除了來自境外的專業會議服務公司和地面服務公司外,還有為數眾多的本土活動公司、會議公司以及一部分由大旅游集團分離出來的會獎公司,基本形成了本土公司和境外公司分食不同檔次客戶群的格局。
第十,國家支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措施和資金,將進一步促使大學舉辦更多會議。大學不但是主辦會議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僅次于會議中心、酒店的第三大會議舉辦場所。國家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教育統計數字顯示,中國擁有2263所普通高等院校、400所成人高等院校及866所民辦的其他高等教育機構。最近兩年,中國陸續有新的民辦院校、獨立學院和分校成立。龐大的教育機構,加之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可以預計將會有更多會議產生。
第十一,高速鐵路的建設為中國會議業的增長提供了新動力。相關資料顯示,到2012年,將有1.3萬公里客運專線建成投產,從北京到上海,從上海到武漢、成都、昆明的高速鐵路都將建成通車,客運專線“四縱四橫”全面建成通車,1.5萬公里區際干線、1萬公里復線,將形成貫通中國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大能力骨干網。至此,大半個中國將處在高速鐵路與城際軌道交通的覆蓋范圍內。
這對會議業而言,有多重意義:一是人們出行更方便、快捷,旅行所需的交通費用和時間成本都隨之下降,刺激了人們參會的愿望,會議規模增大,會議收入增加;二是圍繞特大型交通樞紐城市的區域化更明顯,比如北京、上海、廣州三地作為無可爭議的高鐵交通中心城市,將對周邊的城市產生更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三地召開的區域性、短期會議數量上升,會議的區域化、同城化性質也將增強;三是高鐵本身就是參會的一種新體驗,部分參會人員愿意嘗試這種新的交通工具,這將增強人們外出的愿望;四是就會議目的地的可進入性而言,高鐵提高了進入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