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議業從上個世紀80年代快速發展到今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以北京為例,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的統計,2010年北京市共舉辦了256771個會議,其中國際會議5912個,另外還有5586個獎勵旅游項目和1196個展覽,創造了172億元的直接收入。
會議業全產業鏈的專業化是基礎
會議業包含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圍繞會議這種無形產品的策劃、組織和現場實施進程,會議主辦方、承辦機構、會務公司、會議場館、旅游公司、AV設備公司、禮儀演出公司、搭建制作公司、餐飲外賣公司等每個企業都必須做到專業化,同時與上下游協同合作,提高產業鏈的整體效率和管理水平。
會議業的產業鏈條,一般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客戶、中介機構和供應商三大環節。當然,有些客戶會跳過中介機構,直接向酒店、會議中心、AV設備公司等供應商采購。中介機構包括旅行社、會獎公司、公關公司、廣告咨詢公司、專業會議組織者PCO和地面接待服務商DMC,他們既是客戶的供應商,又是酒店、會議中心、設備搭建運輸餐飲公司的客戶。
會議業的發展必然要涉及這三個環節的專業化。其中,作為會議場館的會議中心、酒店與會務公司、公關公司等中介機構的專業化服務至關重要。
分工協作可以大幅提高生產率,但難點是會議業的服務不像流水生產線,一步完成后便可轉到下一步,會議業的服務在很多情況下是交叉、重疊的。
因此,唯有客戶、中介機構和供應商都具備專業化理念,以專業化態度來做事,做到人才專業化、服務專業化、管理專業化,才會有高質量的會議,會議業才可得到良性發展。
政府部門專業化管理的作用
大政府、小社會是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很多情況下,企業對政府寄予了非常高的希望。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企業希望政府能出臺強有力的支持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經濟形勢還算不錯的時候,希望政府能幫助企業獲取更大市場份額。有必要說明的是,企業對政府的這種依賴心態,在某種程度上,使得企業不思進取,一碰到問題就向政府求救,跟政府要政策、要補貼,慢慢地,企業喪失了創新精神,結果只能是被客戶拋棄。
目前,企業對主管會議和獎勵旅游的政府部門期望過高。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市場要繁榮,企業必須首先要充滿活力,要有參與競爭的能力,即必須要專業化。因為專業化水平較高才能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政府大包大攬,終究不可持續。
可見,政府主管部門專業化管理尤為重要。
現在都在談要建設服務型政府。政府主管部門的服務對象有兩個:一個是企業,就是中介服務機構和供應商;另一個是客戶,這個客戶既包括本地客戶、國內客戶,也包括國際客戶。這兩類對象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所以,政府主管部門應該對這兩類對象提供不同的服務。
重視客戶而忽視了供應商、會務公司,這種做法實際上仍然無法把客戶吸引過來。因為客戶除了需要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外,本土供應商的服務水準、服務質量也同樣決定了客戶是否會把會議放在這個城市舉辦。客戶都是風險厭惡者,他們選擇的是沒有風險或風險較小的城市,而本土供應商的服務質量就是一個重要的風險衡量因素。因此,服務本地企業同樣重要。
會議目的地建設、市場推廣和營銷、人才培養與再教育,實現這些目標都需要政府主管部門的專業化管理。專業技術、專業人才可能是當前政府主管部門最為短缺的,有了專業人才,才可以談專業化營銷、精準的市場定位。
專業化是“紅海”里的競爭利器
前一陣子,有一本非常暢銷的書《藍海戰略》,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W·錢·金(W.ChanKim)和莫博涅(RenéeMauborgne)寫的。這本書說的是企業如何回避同質化、低利潤的“紅海”,進入差異化、低成本的“藍海”。“藍海”當然好,我們都喜歡,只是非常少。會議界沒有什么所謂的“藍海”,即使有,也很快就會變成“紅海”,因為這個行業進入門檻很低。會議業就是一個“紅海”,競爭越來越激烈。會議業這片“紅海”,用“越來越紅”來形容也不為過。
在“紅海”里如何保住已有的市場份額并采取積極措施擴大市場,這是擺在業者面前的一個命題。
還有一個例子是位于中國北京的國家會議中心。從
目前,城市之間的競爭、會議服務供應商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打造優質會議目的地、擴大市場占有率都應該以高質量的服務為基礎,而專業化是提供高水準服務的保證。由此可見,中國會議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會議全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應該做到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