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理事
劉海瑩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國際會議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可以從兩大國際協會關于國際會議的統計排名中得到驗證。第一個是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的2007年統計報告顯示,就接待國際協會會議數量來看,我國大陸〔不合港澳臺〕躍居世界第11名,北京更是進入全球十強會議城市,名列第8位。第二個國際組織是國際協會聯盟(UIA),也是一個非常知名的國際會議組織。UIA在去年8月份發布的全球會議業統計報告中指出,中國接待國際會議的數量(含香港和澳門)在全球國家排名中位列第16位,北京名列城市排名的第17位。
UIA和ICCA排名產生很大差異的原因是ICCA和UIA采用了不同的統計標準,但筆者認為UIA的排名更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國際會議業的地位。與亞太區領先的國家如新加坡、澳大利亞、韓國相比,我們還有不少差距,就更不用說與世界領先的會議大國如美國、德國的差距了。有一個案例至今讓筆者嗟嘆連連。
2008年,國家會議中心和中國高血壓聯盟聯手競標2016年世界高血壓大會,大會人數預計8000人。與北京同時進入第二輪競爭的有四個對手:首爾、新加坡、吉隆坡和馬尼拉。當時北京奧運會即將召開,北京的呼聲很高,中國代表也信心百倍。但沒想到最后還是首爾競標成功。事后國際高血壓協會分析說,他們非常欣賞韓國會議局在整個申辦過程中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游說。韓國會議局出面組織競標,實際上代表了韓國政府對國際高血壓協會的支持態度,而中國的申辦組合無法體現出中國和北京市政府對國際高血壓協會的承諾,無法打消他們對北京舉辦世界高血壓大會的一些顧慮。因此,他們把票投給了風險更小的首爾。眾所周知,韓國會議局,以及首爾會議促進局一向十分活躍,在國際會議和展覽業的會議、論壇、展覽和行業媒體上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這個案例說明,價格和會議目的地的吸引力不是決定會議舉辦地的最終因素,而政府缺位是我們爭奪國際會議諸多不利條件中最短的短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全球特別是亞太國際會議發達地區的做法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以新加坡為例,在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的城市排名中,新加坡在2004、2005、2006及2007年連續4年間的排名分別是第4、第2、第3和第3;在國際協會聯盟UIA2008年的排名中,新加坡在國家排名中列第4,在城市排名中則高居榜首。新加坡發達的會展業得益于新加坡旅游局和下設的新加坡會議展覽局的積極促銷,澳大利亞、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泰國都設有國家級的專門的會議推廣機構,稍微大一點的城市也都設有類似的機構。歐洲、北美更是這方面的先驅,但凡是會展業發達的城市,他們背后都有一個專業的會議促進局。2008年11月13日,香港旅游發展局成立了“會議及展覽拓展部”。我們周邊的對手早已紛紛成立了專門的會展推廣機構,北京、上海和廣州要打造成為亞洲著名的會展中心,成立國家級的會議推廣專門機構已是刻不容緩。
會議促進局,作為國家和政府的代表,在國家營銷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是國家營銷的先鋒官。我們盼望著國家會議促進局能盡早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