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展覽業有所作為。但就目前來看,展覽業在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既沒培育出與區域協同發展相適應的特色知名展會,同時傳統著名品牌展會不斷外流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作為長期致力于中國展覽業研究的知名專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經貿與會展學院院長劉大可教授在近期進行的“京津冀會展業戰略布局與協同發展研究”中明確提出,京津冀地區應建設大型展覽場館。
京津冀地區現有多個場館,其中不少場館出租率明顯偏低。在這種情況下,為何還要新建大型展覽場館?已建成的場館如何轉型?新建場館如何選址?
少而不旺原因何在?
“過去,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圈展覽業并駕齊驅,而今無法再‘稱兄道弟’?!眲⒋罂芍赋?,京津冀地區展覽業地位“日漸衰落”,近年來還頻繁出現“北展南移”現象,已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統計顯示,去年,全國展覽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的展會共有124個,其中長三角40個、珠三角33個,而京津冀只有12個。在各行業排名前三位的363個展會中,長三角有118個,珠三角有84個,而京津冀只有40個。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中國國際汽車商品交易會(CIAPE)等重量級展會相繼從北京移師上海,使得本已落伍的京津冀展覽業處境非常尷尬。
“京津冀地區展覽業陷入困境雖有諸多原因,但是場館容量不足成為制約該地區展覽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眲⒋罂杀硎?。
過去10余年間,京津冀地區通過新建、改建、擴建等,場館數量有了改變。據統計,北京現有9個專業場館,室內總面積為44.79萬平方米;天津擁有3個,室內總面積為12.9萬平方米;河北共有13個,室內總面積為27.55萬平方米。
在劉大可看來,這些場館均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各地從自身利益出發設計建設的,普遍存在單體規模小、發展定位雷同等問題,雖然曾對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并不適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要求,難以在促進區域協同發展中充分發揮作用。
不僅如此,京津冀地區目前只有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和石家莊國際會展中心的規模達到10萬平方米,其余均為中小型場館。而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已投入使用的室內展覽面積為40萬平方米,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室內展覽面積為33.80萬平方米,今年9月28日開工建設的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展覽面積將高達50萬平方米,京津冀地區場館的差距由此可見一斑。
協同發展合理布局
劉大可認為,隨著國家戰略重點的重新布局,京津冀現有場館已經很難與地區經濟體量和輻射能力相匹配,也很難滿足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要求,甚至成為制約京津冀展覽業整體競爭力提升的短板。因此,他建議,為避免資源浪費,可將已有部分場館通過用途轉移等方式改造成物流中心、超級市場、居民文體活動中心等。
劉大可分析認為,科學規劃布局京津冀地區大型展覽場館的關鍵需考慮兩大因素:一是從有利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布局出發合理選址;二是盡力選擇區域對外交通樞紐地段,確保展覽期間的人流和物流暢通。
劉大可表示,在北京新機場附近區域建設40萬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展覽場館,并配套啟動京津冀會展產業園建設,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選擇。一方面,該機場地處北京大興、河北廊坊和天津武清交界處,對京津冀地區的輻射能力強。另一方面,空港經濟與會展經濟協同發展有助于形成合力,迅速提升區域競爭力。此外,便利的航空交通能夠成為推動展覽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京津冀地區在未來發展中應成為輻射中國大北方經濟的重鎮,而京津冀地區的大型展覽場館能為大北方經濟的崛起注入正能量。預見未來,堅信中國大北方經濟能夠在國家新的戰略布局下崛起,就應該為其預留40萬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展覽場館?!眲⒋罂杀硎尽?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