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與學術會議市場
發布時間:2019-06-24 更新時間:2019-06-24 作者:《會議》雜志社總編輯 王青道 點擊次數:75249
1910-1911年,中國東北和華北爆發了一場鼠疫,大約5萬人因此失去生命。為此,中國政府邀請11個國家委派專家出席在奉天(今沈陽)舉行的國際鼠疫會議,以進一步確定鼠疫的性質,并提出有關預防措施建議。1911年4月在中國舉辦的國際鼠疫會議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國際鼠疫專業會議,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
一百多年來,中國的科學技術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國際會議而言,每年就有數百個各類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在華舉辦,全國性的、區域性的學術會議更是數不勝數。
從市場的角度看,學術會議是中國會議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學術會議是會議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會議類型之一。其中的原因倒是很簡單,一是因為影響力大——可以擴大舉辦地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另一個是因為消費帶動性強——可以為舉辦地帶來大量的會議旅游相關消費。全國性學術會議雖然聽起來沒有“國際會議”那么響亮,但因其數量多、規模大、專業領域影響力強等原因,在國內會議市場上頗受歡迎。醫學學術會議是各領域學術會議中數量最多、平均規模最大的類型,數千人甚至數萬人的會議很是常見。
第一、說說學術會議的分類及其特點
學術會議實際上就是學術團體舉辦的年會、研討會等的統稱。所謂學術團體,就是由專家學者組成的社團組織。需要說明的是,學術團體可不只是自然科學一個方面,人文社會學科也在其中。只不過從會議市場角度看,社會科學類學術團體舉辦的會議在規模、影響力、國際化程度、消費能力等方面,無法與自然科學類相提并論而已。以至于現在提到學術會議,主要指的就是自然科學類的。
從參會者范圍分析,學術會議可以分為國際性、全國性和區域性三個層次。由于中國體量比較大,而且大多數科研領域都自成體系,故而全國性學術會議在數量、規模、影響力等方面都處于核心地位。地方性學術交流活動可能數量更多,但由于平均規模小、消費低等原因,對于會議市場的貢獻度就沒有那么大。國際性學術會議雖然更受關注,但其總體數量較少,也只能是中國學術會議市場的一個補充而已。
從運營管理及服務的角度看,規模大小對于學術會議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小型會議與中大型、特大型會議可以說差異很大。二三百人的小型會議因為結構簡單,運作難度相對較低。當會議規模達到一千人、數千人甚至上萬人的時候,至少會發生以下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會議結構——由單純的會議開始向“會議+展覽+活動”等綜合化方向發展;二是運營管理難度——隨便找人做一做肯定是不行了,因而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化以及專業會議公司、技術企業等的介入,都會變得很有必要。
第二、看看學術會議的價值
首先是組織者價值。
學術團體為什么舉辦會議?這跟學術團體的使命有關——加強相關領域科研人員的交流及合作,促進該學科、該領域發展。因而舉辦會議成了完成這種使命最好的方式之一。當然,通過舉辦會議,學術團體還可以獲得相應的收入,實現良性發展。
其次是參會者價值。
一個人學術水平的高低,一方面依賴于自身努力,另一方面還需要與同行進行頻繁互動,兩者缺一不可。科研人員加入學術團體,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與同行交流,不斷提升自我;二是增加社交機會,結識更多同行及利益相關者。當然,借助參會的機會,到一個新城市去看看,體驗一下當地的文化和旅游,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三是目的地及供應商價值。
學術會議可以給產業鏈中下游帶來很好的經濟收益,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而且隨著中國學術會議市場的快速發展,這種貢獻會越來越大。經濟收益是一個方面,大型、高端學術會議在影響力、美譽度方面給舉辦地做出的貢獻,在某種情況下會顯得更有價值。
四是話語權價值。
一個權威的學術會議就是這個領域權威的話語權平臺。不過有些遺憾的是,由于各種原因,絕大多數自然科學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平臺都掌握在西方人手里。我們能做的工作主要有兩個,一是不斷增加現有國際學術團體執委會中中國專家的數量,并盡可能將該團體的國際會議引進中國;另一個就是在一些新的、交叉領域創建自己的國際話語權平臺。
第三、聊聊學術會議的發展前景
首先,中國學術會議的數量及規模都會進一步發展。
中國各領域科研工作者的總量都在快速增長之中,很多領域已成為全球第一。因而從理論上講,中國將擁有全球最大的學術會議市場。不過目前看來,中國與美國還有很遠的距離,主要表現在活躍科學從業者總量,以及學術團體的運營管理等多個方面。
其次,學術會議產業鏈將日趨豐滿。
從操作層面看,學術會議只要到了一定規模,產業鏈內專業機構的介入就會變得更為必要。美國社團會議市場之所以發達,會議產業鏈專業群體功不可沒。
其三,國際學術交流正變得日趨重要。
科技無國界,頂級科學家只有在國際舞臺錘煉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所以,國際學術交流必不可少。中國專家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一個是走出去,到境外參加學術活動;另一個就是請進來,包括把國際學術會議直接請進來和把國際知名專家請進來做嘉賓兩種方式。鑒于此,兩種可見的趨勢是:一,來華舉辦的國際會議數量和層次必將越來越高;二,中國境內的學術會議也將逐漸變得更有“國際味兒”。
會議市場發展狀況是該國家、該時代社會經濟各方面發展情況的一種客觀反映,學術會議是這樣,整個會議與獎勵旅游市場也是如此。不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包括行業會議、學術會議在內的社團會議市場,存在的限制因素比較多,因而更需要社團會議組織者與會議產業鏈各方加強合作,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