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初,筆者撰文預測全球經濟危機快將來臨;08年初,筆者又撰文論述亞洲、美國、歐洲經濟復蘇將在2010年、11年、12年逐漸實現。本文作為系列文章的第三篇,講的是金融危機之后,全球形勢的變化及我國會展業應如何配合新形勢的需要而更上一層樓。
全球經濟形勢大演變
如果說,二OO八年之前,“中國制造”的形成、中國的崛起有賴于美國的盲目消費,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美國從中國得到廉價產品和廉價資金(債券),中國借此崛起取得20多年的高增長。那些年代,我國每年GDP雙位數的增長,其中數以幾十萬計的中、小企業,特別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產值,對GDP的貢獻幾近60%,而出口的主要對象是美國,其次是歐洲。這種態勢可以說是為我國創造了近20年的良機。我們做到了,世界也認同了。
然而,辨證法告訴我們,事物不是永恒的,始于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一下子改變了世界經濟的格局。未來,影響世界經濟變化,也影響會展業的兩個大潮流必須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其一、全球消費結構大變化
“第三世界生產,發達國家消費”,這種消費模式慣性地沿續幾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人生產廉價產品供應美、歐各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四小龍崛起(香港、新加坡、臺灣、南韓),由于生產成本低廉取而代之日本成為供貨商。我國改革開放后,四小龍的制造向我國轉移,進而啟動的民營企業,形成相當強勢的中國制造。兩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國制造作出了相當重要的貢獻。
風云突變,金融泡沫宣告了美、歐不事生產、坐享其樂生活方式的破滅。美、歐消費者們經濟狀況每況愈下,他們的提前消費(零存款、借貸超前消費)在金融危機中東拆西補、原形畢露。即使是再廉價的物品也無力購買(7月份,我國出口下滑36.8%的原因在于此)。
形勢迫使美國必須改變消費習慣,美國老百姓總負債高達十四萬億美元,現在美國人開始學習儲蓄,從08年的零存款到今年六月份的百分之七存款(約3000億美元),預計這種趨勢將繼續,專家估計到2011年中,存款率將達到20%的安全線。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呼吁國人改變過渡消費習慣的同時,也呼吁中國需要促進內需,改變中國人過渡儲蓄的習慣。值得大家注意的動向是:八月,美國白宮經濟委員會主任薩默斯對美國經濟戰略轉型有如下的提法:“美國必須成為以出口為導向,而不是以消費為基礎的經濟體”、“中國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行事了,因為美國打算表現得更像中國。全球經濟不允許兩個(一個半也不行)最重要的經濟體都實行中國式的戰略增長。”這段演繹明白無誤地道明了美國的未來戰略。
美國硬是把牌打回給我們了。
我們有大量的外匯、有大批過剩的產能,還有雄心崛起的十三億勤勞的人民。但是我們的內銷市場不暢旺、相當的不暢旺,近半年來各地政府與機構都想盡辦法以外銷產品轉內銷的形式,舉辦不同形式的展覽會(多數以政府主導)低參展費甚至全免或提供參展商與專業買家免費住宿,其目的是促進內銷。筆者研究若干個案,這種展銷會短期也許有些作用,主要是協助外銷企業減倉,但并不能根本解決內銷問題,何況對某些地方的常規展覽會有負面作用。
促進內需的手段主要是政府投資(如我國的四萬億投入)、金融機構放貸(即寬松貨幣政策)以及鼓勵居民消費。前兩項我國政府做了,效果不錯,是今年GDP高于8%的重要保證。但是最根本的方針應該是創造條件鼓勵居民消費,這是長遠之計,試想想我國13億人口,如果每人每年增加三千元消費就是三萬九千億元,比政府投入更加有效,問題是我國居民消費存在若干結構性問題需要解決:
體制上的問題:在醫療、教育、住房這三大困擾老百姓未來生活保障問題未徹底解決之前,老百姓是未能盡懷消費的,中央在醫政及教政方面下那么大的決心原因在此。
結構上的問題:改革開放以后,全民生活水平是普遍提高了,但是財富分配也存在較大反差,1%的人擁有50%的財富,東西部的反差更大。和美國比較,中產階層未全面形成,也就缺乏最重要的消費群體。
系統上的問題:商業網絡不健全、物流配送不完善、商業支付信用系統有待建設。
習慣上的問題:我們的同胞幾千年文化造成的節儉美德,也抑制著人們的消費意欲。
只有徹底解決以上幾個方面阻礙我國內銷的重大問題,我國將會正式走上以內需為主的發展經濟康莊大道。溫總理在江蘇視察時提到:對內需市場的形勢估計不足也許指的就是這些問題。
總之,全球消費格局在變,而且會有比較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長期的、戰略性的,我們不得不予以高度重視。也許,明年(2010年)我國出口形勢會略有好轉,但絕不會恢復到金融危機之前的狀態。如果比較理想的發展,應該是出口量下降,但優質產品出口有所提高。
會展業是為貿易、消費市場服務的,這種潮流的改變應該引起會展界的高度重視。
其二、環境產業、環保概念將主導未來經濟的發展
地球危機與能源危機牽動著全球經濟決策者們的心。近年來,G8也好、G20也好,中美對話也好都離不開環境與能源。地球變暖加劇,在某種意義上是托石油的“福”。石油既推動著全球工業化,也創造全球的污染。與此同時,石油危機也已顯現,全球800多個油田中的大部份已經達到產量的高峰,每年以6.7%的速度下降,到2020年危機必然爆發,如果要滿足現在全球工業化的速度,到2020年需要增加四個沙特產量,到2030需要增加六個沙特產量。可能嗎?不可能,怎么辦?唯一的做法除推動節能減排外,大力發展新能源、核能、風能、太陽能等等已經提到迫不及待的日程,美國歐洲如此,中日也是如此。
可以肯定地說,全球消費平衡化及全力發展環保產業將是未來國際經濟的兩大潮流,也是全球經濟復蘇的兩大法寶,我們不可不予充分的認識與重視。
會展業的經營策略必須調整
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必然對展覽業有一定的影響。無論是政府的導向政策、行業協會的工作以及展覽組織者都應該因形勢的變化而調整策略。在這方面,尤其是服務于加工產業的展會以及服務于出口的展會需作比較大的調整。相反,以服務內需市場為主的展會則展現明朗的空間。
基于我國內需市場不成熟,國內商業網絡不健全,支付與信用系統尚未實現電子化或建立信用保險制度,這方面的工作正是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加強的。倘如此,以內需為主的展會將可以較大的發揮,也較具生命力。
此外在展覽的領域,亦應向節能減排及新能源傾斜,開發新領域的路亦不易走,但畢竟要走,因為這是未來的潮流,我們能不順應嗎?
在會展媒體方面,筆者不主張一味宣傳某展會規模愈來愈大,也應該在展會質量方面作出某種形式的宣傳與肯定,鼓勵從業者辦好展會。
可以肯定的說,隨著國家經濟在轉型,會展業也需要轉型。轉什么型,怎么轉型,是會展研究工作者的新課題。也是作為顧問的筆者,對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的期望。
從07年初至今,兩年多來,筆者一直關注經濟危機的發生與發展,至此筆者的論文已經完成使命,未來的經濟必然逐漸復蘇,只是復蘇的快與慢問題,其中也會有波折,但總體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愿會展界的朋友們自求多福,繼續把自己追求的事業推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