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展覽館協會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的主任、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的常務理事 薛婷婷
—、 我國會展從業人員職業培訓現狀
1、 會展從業人員的基本專業結構:(專業結構不全)
1) 外語、外貿人員、金融管理人員,
2) 學工藝美術出身的設計、美工人員,
3) 工科專業、技術管理、人事干部,
4) 商會、協會、貿促分會的工作人員,
5) 民營企業的從業人員,
2、 會展從業人員的學歷層次結構:(素質狀況不高)
1) 本科、碩士學歷占40%
2) 大專學歷占30%
3) 中專、職高學歷占20%
4) 無學歷(復轉軍人、外地務工人員)占10%
3、 會展從業人員的主要職業學習途徑:(職業素養不夠)
1) 師傅帶徒弟,一對一的作坊式學習方式。
2) 同事之間的相互學習。
3) 在項目中的磨練,通過國內和國外展覽項目中的實踐,正面、反面的經驗積累,較長時間的使媳婦熬成婆。
4) 企業內規章、制度、流程的熟悉。
5) 消極的學習方式:旁門左道、虛張聲勢、侵權騙展籌不良手段。
4、 會展從業人員接受培訓的比例:(職業培訓缺失)
1) 短期培訓:10%
2) 中、長期培訓:3-4‰
3) 單位內部崗位培訓:30%
4) 會展企業基本未開展系統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
5、 組展單位的規模和項目數量(規模效應差)
1) 機電商會展覽中心:員工20人,每年40個出展項目
2) 貿促會電子信息行業分會:員工60人,每年30個出展項目,5-6個國內展項目。
3) 西麥克國際展展有限責任公司:員工40人,每年40個出展項目。
4) 中國電子國際展覽廣告有限責任公司:員工35人,每年34個出展項目,4個國內展覽項目。
5) 土畜產三利廣告展覽有限公司:員工20多人,10個出展項目,三個國內展項目。
國內大多組展單位和展覽公司規模在20人至50人之間,存在項目過多、工作繁雜、淡旺不分、無暇分身的境地;人員處于捉襟見肘、缺少培訓、素質不高、進門就用的現狀;從而造成項目分散、規模不大、效益不高、服務缺位的總體水平。
二、目前國內會展培訓機構的現狀
1、“注冊會展經理“培訓課程(美國國際展覽管理協會、京慕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合辦)每年辦兩期。面向中層管理人員。
2、 上海勞動局會展策劃師職業代培(不確切)
3、中國會展業高級培訓班(中國展覽館協會、北大合辦〉面向高層管理人員,辦了三期,2005年停辦。
4、部分媒體辦的培訓研討活動。
5、民營會展培訓機構:重慶海納會展研究所、北京中會聯合國際投資顧問有限公司、上海自力學校、沈陽會展培訓學校等。
三、會展學歷教育的培養對象和方向(50-60所院校設立了會展或與會展相關的專業或專業方向)
1、 待就業的會展專業人才培養(核心人才、輔助人才、支持人才)。
2、 高校應責無旁貸地承擔已就業的會展在職人員培養。(定制培養、訂單培養)
1) 中國會展行業發展的國情(每年20%的增長率、行業人員素質不高)喚醒高校對在職教育和代培訓的使命感。
2) 市場需求是會展教育與再教育的推動力。近十年來我國通過展覽實現外貿出口成交額達340多億美元,國內貿易額120多億元人民幣。中國是世界潛在的最大市場,行業總產值雖然未超過100億元,但間接受益和拉動效益不可低估。未來“十一五”期間,將會有更大發展。
3) 借鑒德圖會展教育的成功經驗:專業教育定制化一定向培養;與組展商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專門為展覽公司舉辦的短期培訓班;實習活動主體化。
4) 解決會展教育與會展行業相脫節的現象,使市場為教育提供教育資源,實現互動和雙贏。(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會展教育成功的經驗在于京跟市場脈動,隨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把最新鮮的會展理念、辦展經驗傳授給學生。如不跟蹤市場和項目,關門搞學院派教育定與實踐脫離。
5)利于師資的不斷充電和提高。
四、 探索中國式的職業培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的模式
l、 會展再教育的定位基礎一人力資源也呈金字塔狀態分布,塔尖的高端人才是核心人才,高校的學歷教育未必在有限的幾年能培養出來,但業內有一些從業七八年或十年的人,積累了相當的實踐經驗,具備成為高端人才的基礎。高校可以通過培訓、強化、考核之類的資格認證方式,或院校與科研機構合作認證方式,使之具備被認可的行業身份,或授予碩士學位。
2、 對于會展行業在職中級人才的再培訓也應主要由高校承擔起來,首先與企業合作開展人力資源的調研工作,根據各校的具體優勢開辟代培講課程,主要培訓會展組織、實務操作、會展營銷、設計方面的內容,為期3-6個月。可采取與會展企業對口簽約的方式,產學研結合,做定向培養,雙方取長補短。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