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錄取吧”(6月7、8高考日),又要過端午“粽子節”,祝愿所有參加高考的考生,能心想事成、高舉高中。6月對學生和家長來說,心情和這個季節的天氣一樣,容易焦灼、燥熱。一邊是千軍萬馬參加高考,一邊是洪流滾滾離開高校,尤其是今年,迎接699萬大學畢業生的季節,被媒體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
沒有統計數據顯示,在近700萬畢業生中,全國大專院校的會展專業畢業生占到多少比例。相信這個數字不會太大,畢竟還是小專業。數字不大,就業競爭可能不會過于激烈。當然,就業本身的壓力也不是沒有。會展專業畢業生最大的就業壓力,恰恰來自于會展行業的“排斥”。
這種“排斥”,源自校園會展教育與市場會展企業供需之間的脫節和錯位。近10年來,隨著全國大專院校會展專業的大量開設,會展教育與會展專業人才成為業界“高燒不退”的一個話題。一方面,各地會展市場風起云涌,會展專業人才嚴重短缺,成為制約會展經濟發展的瓶頸;另一方面,各院校會展專業紛紛上馬,畢業的會展學生吐槽“難就業”!正如業界所評論的,會展教育專業如需生存,需要及時了解其畢業生的去向,是否學有所用,是否適合會展業,畢業生進入會展行業后的發展狀況如何。這類調查跟蹤本應由院校來完成,但可惜,許多院校只管開設專業、只管招生、不管就業,猶如展覽主辦方只管招商招展、不管參觀效果一樣。
會展業是一個綜合性、實踐性、服務性極強的行業,用人數量較大。會展企業比較渴望的人力資源,需要具備語言溝通能力、項目管理運行能力、展位圖廣告板繪制能力、會刊宣傳編輯能力、展會展位廣告銷售能力、展覽合同洽談能力、客戶關系處理能力、媒體媒介推廣能力等等。而相對來說,目前國內會展專業畢業生無論綜合能力還是專業特長,甚至外語、寫作水平,離會展企業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更令會展企業不愿接受會展專業畢業生的現實是,本來是缺乏實習、實踐和實務經驗履歷的畢業生,卻往往在應聘職務一欄首選會展策劃一職,并自認為屬于管理人才,是“坐辦公室”類型的。“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這就自然形成了供需之間的“排斥”。
好博塔蘇斯展覽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張凡的會展微博顯示,武漢某大專會展專業今年畢業30人,僅2人進入展覽公司。成聚會展的沙總,10多年前就關注中國會展教育,并參與引進了美國國際展覽與項目協會(IAEE)的CEM培訓課程,日前他在自己的博客中撰文《會展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存疑》,認為要“對所有設立會展專業的大學說一聲抱歉,大學設立會展專業不存在必要性”,現在可以“多研究會展培訓,會展教育不必多談”。@張凡的會展微博對會展學生的建議也很明確,“第一是實習,第二是不少于6個月的實習,第三是到好公司實習6個月以上。如此,就業才會有點底氣。”
存在的總有合理之處。作為過來人,我們都知道,課堂上教的知識,在實踐中90%可能沒有用,但一旦真遇到問題時,現學就來不及了。會展教育目前還不夠成熟完善,對于脫節錯位,需要改進的還是與市場的對接問題,因為會展教育是實用性教育,只有與市場對接了,能夠接到“地氣兒”,畢業生才能符合行業需求,才能為行業所用,反過來也不斷促使這個門檻較低的行業能提升整體素質。這里,除了會展教育的師資、教材和課程外,還有觀念和體制問題。觀念上,會展教育在知識和技能基礎上,應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綜合素質和責任意識。會展是一個項目運營,也是一種資源聚合,更是一次文化展示,考驗的是綜合能力、整體素質與崗位責任。體制上,作為實用性教育,會展專業應該在課堂之外,多到場館去、多到攤位去、多到會展實踐中去,拜展場為師、拜實踐為師。誰天生都不是經驗主義者,但會展業目前乃至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仍將是經驗主義者主導。會展講究技巧,也講究策劃,更講究實力。
相對其他行業,會展業還真是求賢若渴的領地。迄今為止,會展業還只是一個新興行業。或許,這正是被眾多學生看好的地方。因其新興,門檻較低;因其新興,不乏機會;因其新興,可以創新。
但會展教育必須接地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學生;只有合格的畢業生,才能成就會展行業的未來。套用托爾斯泰的話,成功的教育都是相同的,不成功的教育各有各的不同;同理,成功的會展都是相同的,不成功的會展各有各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