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隨著會展業在我國的迅猛發展,會展人才“質”和“量”上的缺口逐漸成為制約我國會展業快速前進的瓶頸,故此加快對會展業人才的培養,提高會展業人才的質和量是我們當前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在對會展業人才所應具備的素質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會展業“三位一引導”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在政府引導下以高校教育為基礎、以社會培訓為輔助、以企業培養為核心將高校、社會和企業三者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最后本文還根據會展人才的漩渦型結構對其培養結構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會展業人才 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結構
會展業是現代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新興產業,是經濟領域中集物流、人流、信息流于一體的交易中心和信息溝通渠道,是社會經濟領域發展的助推器。根據國際會議協會(ICCA)統計,每年國際會議的產值約為2800億美元。 在香港、德國等會展業發達的地區和國家,會展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達到1:9的水平。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高和會展業影響大、規格高、投入時間長、消費能力強等特性,我國會展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主要大城市,會展業逐漸發展為其城市經濟的一個“顯業”。
我國會展業在短期內迅速發展的同時,會展服務供應鏈上卻還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在會展業人才的供給上還存有明顯的缺口,會展人才素質和專業水平還不高,還沒有形成完備的會展人才培養體系和模式。據上海師大旅游學院調查,目前上海會展業有經驗的高級項目經理不足50人,復合型會展人才全市都未必能找到100個,現有會展運營管理、廣告和物流等人才僅能滿足1/3的市場需要。而作為以人才為核心的會展業,能否擁有具有高素質、強能力的會展業人才往往是會展活動成敗與否的關鍵所在。會展業人才的缺口已逐漸成為制約我國會展業快步前進的瓶頸,故此建立一套完備的會展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具有高素質的會展業人才是我國當前會展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 會展業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會展業人才主要是會展業中掌握一定知識、具備一定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會展活動提供各種服務的人。其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專業會議組織者(Profess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簡稱PCO)和目的地管理公司(Destination Management Company,簡稱DMC),他們直接參與并負責會展活動的組織策劃、宣傳公關、會展運作等工作,特別是PCO自始至終對會展活動的方方面面起著指導和控制作用;二是其它相關的人力資源,他們為會展活動提供其它各種輔助性的服務。現代會展業是一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專業化程度高的產業,其對人才的素質也有相當高的要求,從業人員不僅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更要有較強的綜合能力。概括起來,會展業人才一般應具備的素質有如下幾點:
1.專業知識。會展業人才作為一種社會知識型人才,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熟悉會展操辦的一般流程和相關事項,具有策劃、組織、營銷、廣告、公關、文案設計等相關知識,要具備一定的經濟、管理、法律和外語水平。此外,會展業人員還應掌握與會展主題相關的知識,特別是在舉行專題會展時,還要了解其行業的動態和相關政策方針、市場狀況。會展業涉及的專業十分廣泛,有廣告設計、國際貿易、外語外貿、物流、法律、保險、金融、經濟管理、城市建筑、旅游、文化、交通、產品檢測、衛生防疫、醫療等。合格的會展業人才需要綜合塑造自身的知識結構。
2.心理素質。會展業人才要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從會展主辦方角度來看是一個“風險行業”,其運作周期較長,特別是一些大型會展活動,有的甚至需要四五年的準備時間,如奧運會、世博會等,其間很容易產生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或受各種不可控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夭折,故此也被稱為“脆弱行業”,一旦舉辦不成功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會造成舉辦方巨大的經濟損失。此外,在操辦會展活動中,會展從業人員的工作量一般較大,工作壓力也很大,沒有較強的身體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很難做好工作的。
3.人際交往能力。舉辦一個會展需要結識各行各業的人,故此需要會展業人才有很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協調能力,只有善于和各種人溝通,才能把想法變成別人能理解和接受的行動,使整個會展活動處于良好運作狀態。
4.創新能力。知識經濟的本質屬性是創新性,創新思維是發展的導向,創新技術是發展的動力,創新人才是發展的關鍵,特別是在會展業中,會展人才的創新能力將直接關系到會展活動的成功與否,主題策劃和構思新穎的會展活動往往更易引起人們的關注,更易達到預期效果。
除此之外,會展業人才還應具備一定的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應變能力等等,會展業人才只有將這些能力綜合于一體才能適應會展業發展的需要。
二、會展業人才的培養模式
會展市場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會展市場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我國會展業人才的培養可走“三位一引導”的培養模式,即以政府為引導,在此基礎上以會展企業為核心和培養方向、以高校教育為基礎、以社會培訓為輔助將高校、社會和企業人才培養三者相結合培養會展人才。
圖1 “三位一引導”會展人才培養模式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資料整理
(一)“三位一引導”人才培養模式
1.政府引導
政府引導主要是政府通過宏觀調控對會展人才的培養予以指導和監督,以保證社會人力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和會展人才培養的有序進行。政府的引導是會展人才培養的宏觀背景和前提條件,有利于會展人才培養的協調和良性發展。政府在會展人才培養上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加強對社會會展職業培訓機構的監督和管理。針對部分培訓機構以假亂真或培訓名不副實的現象,政府必須對培訓機構進行資格審查和質量監督檢查,以保證會展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被培訓人員的權益。此外,政府還需要對會展人才職業培訓機構的結構層次予以指導,使初、中、高級培訓機構配置合理,以避免會展人才培養的重復建設和社會資源的浪費。
(2)予以會展人才培養一定的資金支持。會展人才的培養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許多需要投入建設的方面,如高校開設會展專業、對會展人才培養的科學研究、派人員到國外進行學習等,都需要政府予以一定的資金支持,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會展人才的培養力度和培養質量。
(3)對從業人員的資格認證。會展業從業人員資格認證是對參與會展業的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和能力的認可,由政府和行業協會聯合制定會展業從業人員資格認證制度,形成會展業從業人員的行業進入門檻,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會展業人才的質量。
(4)加強與國際的聯系。目前國外一些國家如新加坡、德國、美國等均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會展業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并設有相應的機構如國際展覽局(BIE)、美國國際展覽管理協會(IAEM)、德國經濟展覽委員會(AUMA)等。我國可以政府為主出面與這些國家和機構聯系合作,學習其在會展人才培養方面的先進經驗、派人員前往學習等以提高我國會展人才的培養水平,形成符合我國實際的會展業人才培養體系。
2. 企業培養
會展企業是會展業人才培養的核心,會展人才在企業的實踐中往往能更迅速有效地得到鍛煉,成為適合會展業需要的人才。會展企業在培養人才時應注意將內外部培養相結合。
(1)內部培養。會展業人才流動性較強,會展企業一般不會花很大精力在其人才培養上,而往往采取“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的方法,不僅耗費的時間價值大,而且效果也不明顯。事實上,會展企業內部高素質的人才是其企業無形資產的核心,對會展企業的生存發展起著決定作用。會展企業應以人才為主培養和諧的企業文化,通過內部培養和引導組建一支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隊伍,才能更好的發展企業。
(2)加強與外界的聯系。會展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行業,其總是隨著外界經濟文化、政策法規等的變化而發展,會展企業應密切注視當前形勢的變化,根據會展行業和相關環境的變化調整其內部的人才結構和人才水平。此外,企業還可以與高校、社會培訓機構聯合,一方面為其提供實踐經驗和機會并直接吸收其優秀人才,另一方面還可直接將企業內部人員輸送到這些培養基地進行再深造和學習,進一步提高企業人才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3. 高校教育
高校教育是會展業人才培養的基礎。通過高校教育培養出的會展業人才一般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專業知識,學習和吸收新知識的能力較強,能夠在實踐中迅速發展起來,成為會展人才的主力軍。在會展業發達國家,展覽業從業人員71.8%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23.5%具有大專學歷,會展經理資質是“本科學歷+10年左右工作經驗”。高校教育培養會展業人才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
(1)理論教育。我國高校在理論教育上可以適當借鑒國際會展教育的經驗和成果。在課程開設上,根據當前我國對會展業人才的需求方向和本校的培養重點、師資力量,參照其他會展教育體系完善的國家高等院校會展專業開設的課程來設置我國高校會展教育的課程體系,引進其相關專業教材和參考資料,并根據市場和行業的變化發展,適時調整課程設置和更新教材。在教學方式上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案例分析、座談等方式豐富教學手段,通過邀請外國會展專業教授來校講學,聘請國內資深人士參與教學擴大師資隊伍,培養更符合會展業要求的高素質會展人才。
(2)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拓展其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高等院校可通過與相關會展企業簽訂合約將企業作為實踐基地,一方面為會展企業提供人力資源,另一方面運用企業的實踐機會使學生了解會展的實際操辦過程,培養鍛煉其策劃、創新、組織協調能力,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
4. 社會職業培訓
社會職業培訓是社會會展人才培養的拓展,通過職業培訓,一方面可以使會展專業人才進一步深化提高其能力和素質,另一方面使有志于從事會展工作的非會展專業人才通過短期高效的學習進入到會展行業中來,緩解當前會展專業人才短缺的矛盾。社會職業培訓機構在培養會展人才時應注意:
(1)培訓層次定位準確。不同層次會展人才的培養要求和規定各不相同。會展培訓機構應根據自身實力和師資力量對其培訓層次進行定位,提供名副其實的培訓服務,否則不但會損害被培訓人利益,而且會對自身信譽產生不良影響。
(2)與國際接軌、與實踐結合。通過與國際著名會展職業培訓機構建立聯系,可及時了解到當前國際會展培訓發展的狀況,借鑒其先進培訓經驗以提高自身的培訓質量;通過與企業建立聯系,提高學員的實際操作能力。
(二)“三位一引導”相互間的關系
1.“三位” 和“一引導”的關系
政府引導是企業培養、高校教育和社會培訓“三位”人才培養實現的前提和保證,“三位”只有在政府的引導下才能實現良性循環。反過來,高校、社會和企業間人才培養的良好實現又能增強政府在引導會展人才培養上的信心,使政府引導朝著更有力的方向發展。
2 “三位”內部的關系
會展企業是“三位”的核心,其決定高校會展人才培養和社會會展人才培訓的方向,高校教育和社會培訓只有根據會展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進行才能培養出符合會展業需要的有用人才;高校教育是企業人才培養和社會培訓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高校教育使人才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基礎,會展企業和社會會展人才的培養將成為空中樓閣;社會人才培養是會展人才培養的輔助力量,是對企業會展人才培養和高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它可以為會展業人才的培養注入新的血液,使其長久保持活力。會展企業培養、高校教育和社會培訓“三位”間緊密聯系、相互促進(其關系圖如上),他們共同構成了我國會展業人才培養的完整體系。
三、會展業人才培養結構分析
會展活動的操辦實質上是由專業會展人才發起并組織策劃、其他會展從業人員參與執行、大眾參與的由少數向多數、由內向外輻射的過程,其涉及的從業人員范圍很廣、數量較多,從會展活動內部組織策劃、宣傳、公關等人員到會展外部餐飲、賓館接待人員,從會展活動的高級運營管理人員到基層服務人員等,會展業人才整體上呈現出如圖所示的漩渦狀結構層次。
圖2 會展人才結構圖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資料自行整理
1.會展核心人才
旋渦型結構的核心是會展核心人才,主要是指會展的組織策劃、經營開發和會展運作等會展高級運營管理人才,他們在行業中層次最高,專業性最強。這類人才往往需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豐富的會展運作經驗、準確的市場預測能力,其對會展活動起著整體的指導作用,是會展活動操辦的中心支柱,其具有的水平和素質如何直接決定會展水平的高低和會展的效果。
會展核心人才的培養一般需要的周期和時間較長,其不僅需要較深厚的專業知識背景,而且還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并且要對國內外的行業狀況、用戶情況、市場需求等非常了解。剛走出校門的青年學子一般是難以勝任的。在會展業發達國家,會展經理資質是“本科學歷+10年左右工作經驗”,可見,會展核心人才的培養并非短期的培訓所能完成,它需要通過高校教育、社會培訓和企業實踐三者相支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來實現,故此這類人才的數量一般較少。
2. 會展輔助性人才
旋渦型結構的中層是會展輔助人才,主要是根據會展計劃和目標、具體實施會展各項準備工作和事項的人員,包括廣告、法律咨詢、物流、宣傳、公文寫作、公共關系、會展空間設計、搭建、運輸、器材生產銷售等人才,他們的工作是會展活動順利開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這類人才的工作較之核心人才更為具體、專業化分工更細,故此對其專業化要求程度也更高。因此,在對該類人才進行培養時對專業知識的要求相對更高,需要通過高校教育和社會培訓來實現,在此基礎上在實踐中深化提高。當然在培養專業知識的同時會展人才也要注重個人綜合能力的提高,但專業能力在其能力結構中比例相對要高些。
3. 會展支持性人才
旋渦型結構的外圍即邊緣部分是會展支持性人才,主要是為會展活動提供其他各種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人員,包括高級翻譯、旅游接待、金融投資、餐飲接待等人才,他們對會展工作起著補充作用。這類人才受會展活動的牽制力相對于前兩類人才要弱些,他們除為會展活動提供服務外,也對社會其他人員和組織提供服務,而不以會展業為主業。但會展活動的順利展開又離不開該類人才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會展業中對該類人才的需求數量一般較大,而其服務周期相對較短,故此對該類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以社會職業培訓為主、以高校教育為輔。
會展業三種結構的人才之間并沒有很嚴格的界限,三者間可以相互轉換。如會展業核心人才可從事于輔助性人才和支持性人才的工作,反之后面兩種人才通過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可以逐步深化為核心人才。會展業三類人才通過相互合作、互為補充共同為會展活動的順利展開做貢獻。
總之,我國會展業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對我國會展人才的培養,應遵循在政府引導下,將會展企業培養、高校教育和社會培訓三者相結合的“三位一引導”的培養模式,在此基礎上根據會展人才的結構層次對會展核心人才、輔助性人才和支柱性人才進行培養。
【參考文獻】
1.中國(2002)會展旅游發展研討會發言摘要[J].旅游學刊,2002(4):8.
2.金輝.國際旅游院校會展教育的現狀和我國的差距[J].旅游科學,2003(1):5-9.
3.王輝.會展業的區域經濟條件分析[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5):32.
4.高靜、朱海森、陳娟.關于會展業的發展條件及其動力體系的初步探討[J].旅游科學,2003(1):25.
5.陳向軍..會展市場營銷策略探討 [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1):15.
6.趙化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走向素質教育的宏觀思路探討[J].教育與現代化,1996(1):33.
7.施開良等.創新型人才培養規律和模式的探討 [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3): 2.
8.蔣金泉、曲華.傳統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J].教育與職業, 2004(5).
9.雨桐.上海人才奇貨可居 [N].文匯報,2004.3.31.
10.木丁. 國外展覽業的發展現狀及經驗[N].首都經濟報道,:2004.6.6.
11.中國會展管理網 www.chinacei.com.
12.中國展覽網:http://www.chinaexhibit.net.
13.中國會展信息網: http://www.cn-expo.com
【作者簡介】
劉學莉,南開大學商學院旅游學系研究生;
徐虹,南開大學商學院旅游學系主任,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