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瑩:別讓會展“盛世”遮住眼
發布時間:2018-12-24 更新時間:2018-12-24 作者:全國會展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劉?,?span> 點擊次數:74156
轉眼,又至歲末。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成功舉辦,為今年四場主場外交活動畫上圓滿句號,也再一次將會展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國民心目中的印象大幅提升。同時,適逢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社會各界都在總結發展成就,2018年成為會展業的“盛世”之年。但在慶?!笆⑹馈钡耐瑫r,會展業界仍要居安思危,客觀冷靜看待會展業的未來發展。
隨著開放型經濟的不斷推進、新一輪技術革命、全球經濟治理變革、中美經貿博弈等外部環境要素在為我國會展業創造更大發展平臺的同時,也帶來了較為激烈的國際競爭。開放型經濟強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參與國際分工,進行全球資源配置。隨著開放型經濟深入推進,我國必將全方位開放物質產品市場和服務業市場。為此,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在《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版)》中,取消了外資進入銀行、證券、汽車制造、電網建設、鐵路干線路網建設、連鎖加油站建設等一系列限制措施。未來會有更多跨國公司投資我國服務業。
今年以來,國際會展業巨頭之間的收購、合并、控股等資本行為十分活躍。由此不難看出這些國際會展巨頭對于全球會展資源的整合與控制的戰略布局,從而獲得自身爭取全球會展市場份額的比較優勢。同時,也清晰可見,國際會展巨頭在會展業的布局已從歐美轉向亞洲,而中國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前景必將吸引更多外資會展企業進入。目前,國際會展巨頭進入中國市場,已經從組展商延伸至場館運營商。未來,還將進一步延伸至會展產業鏈上下游的各環節。面臨全方位國際競爭,我國會展業是否具有“打硬仗”的準備和實力?
現階段,我國會展業的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仍待提升。營商環境作為商業活動所必須的政策、法律、制度、規則等要素的“融合體”,是經濟發展的軟實力,也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中國展覽業最發達的城市舉辦,仍面臨海關、公安、商檢、知識產權、稅收等一系列問題。上海在國際接軌方面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可想而知。
會展業的公平、統一、專業、高效的市場運作亟待完善。會展業具有鮮明的“政府依存”行業特點,在獲得政府支持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政府職責范圍。近年來,雖然一直在強調政府退出和市場化運作,但是G20杭州峰會、金磚廈門會議、上合峰會、進口博覽會等主場外交活動對舉辦城市產生了巨大紅利,又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政府主導地位?!巴恕迸c“進”之間,市場化道路仍任重道遠。畢竟國際會展業的競爭不拼“特事特辦”,講究的是公平、統一、專業和高效。
新舊動能轉換,會展行業新動能有待挖掘。目前,傳統增長引擎對經濟拉動作用減弱,映射到會展行業,在全球市場均有表現:德國漢諾威國際消費、電子信息及通訊博覽會(CEBIT)宣布不再舉辦,寶馬宣布不參加明年北美國際車展(NAIAS)等,均可一葉知秋。我國會展行業應以此為鑒,如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發掘新動能以應對國際挑戰值得深思。
“盛世”之下,我國會展業將迎來全方位國際競爭。筆者引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微電影《四十年奮斗》片尾一句話,與會展業內同仁共勉——“記得來時路,繼續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