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瑩:會展企業要摒棄“拿來即用”的用人觀
發布時間:2019-06-10 更新時間:2019-06-10 作者:全國會展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劉海瑩 點擊次數:74694
前段時間,在會展業內的某一教育論壇上,一位會展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坦陳,會展企業并不樂于招聘會展專業的畢業生。話音未落,一片愕然:如果會展企業都不“稀罕”會展專業畢業生,那么會展專業將何去何從?如果所學專業不被市場認可,為何還要就讀會展專業?如果會展專業不復存在,行業研究又將走向何處?對于這些問題,會展業內用人各方意見很難達成一致。
筆者認為,這類問題不僅僅存在于會展專業,很多專業都面臨尷尬境地。可以說,這種尷尬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增長,對高級人才需求激增,使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有記載顯示,1999年以來,高校擴招推動本科以上教育從職業技能型轉向研究型。然而,發展至今顯現出并非所有專業都適合研究型教育。也就是說,針對這一現實層面,有關部門應引導部分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應成為當下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重要著力點和戰略突破口。
縱觀當下,首先,從重在實操的職業教育到多層次的高等教育,會展教育已經形成了多層次的培養體系。會展專業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即便是在重視理論研究的本科以上教育階段,仍然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會展教育應當向介于職業技能型和研究型中間的應用型教育方向發展。
其次,會展企業應當摒棄“拿來即用”的短視用人觀,重視人才教育的持續性。筆者曾在《會展教育新認識》一文中提出,企業人力資源部根據職能需要應從“招聘人才”向“培養人才”轉變。一方面,企業通過對個人的崗位教育和培訓,實現個人崗位技能的提升,以及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及融入,通過1至2年“企業再教育”,具備不同高校教育背景的個體就會初步顯現“普通員工”和“可儲備人才”的區別,綜合能力和可塑性強的個人便會脫穎而出,成長為復合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企業對于人才的培養可以提前至高校教育階段,與應用型教育相結合,通過校企合作、聯合培養、定向培養等方式,提前發現具有成長潛力和成長價值的可塑型人才,通過持續性培養打造穩定的儲備人才隊伍。
最后,作為高校教育與企業需求矛盾主體,學生應當具備正確的個人發展觀。從院校畢業到進入社會工作,多數學生對于未來發展目標并不見得很清晰,往往容易把發展目標與發展路徑混淆疊加在一起,誤將入職崗位與職業成就掛鉤,造成理想定位與實際情況的巨大落差。孰不知,“金融家也是從點鈔開始的”,如若不然,為何院校開設“金融專業”而非“金融家專業”?也就是說,作為個體,應當具備正確的發展觀,在不同的崗位歷練中確定發展路徑,實現自己人生的發展目標。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教育非短時之功。希望會展教育能夠學以致用,會展企業能夠重視人才培養,會展專業畢業生能夠腳踏實地、修身求進。唯有三方合力,才能實現院校專業人才與市場的有效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