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濟增長的助推器,會展業已經日益與城市發展血脈相連。縱觀國內各大城市的會展業,無論是持續高溫的一線城市,還是步履蹣跚的二線城市,都面臨著高速發展之后所帶來的“成長煩惱”,因此合理評估一個城市會展業發展,并根據各自需要提出可行性建議在當下顯得尤為可貴。
遺憾的是,國內在會展評估這塊尚屬于未開發的處女地,沒有專業的機構和操作規范來進行闡述,以致于業內人士對于城市會展業發展缺乏統一的認識,僅憑一方說辭就論斷某一城市的會展業狀況顯然有失偏頗。在此,筆者根據華東師范大學胡平副院長關于“國際會展中心城市的評價模型”的文章,結合自己多年的會展從業經驗,將評估城市會展業發展程度的項目簡要概括為“三大體系、九大要素”,以期為國內二線城市會展業發展提供參考,并引起共鳴。
一、會展業核心專業體系
所謂核心專業體系,就是回歸會展概念的本身,從會展業的專業構成來評估城市會展業的發展,這一體系可以說是城市會展業發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每個城市會展業最獨一無二的實力體現。這其中的三大要素可以概括為:
第一,品牌展會的數量、規模。
對于一個城市而言,巡回展所帶來的僅僅是一時的豐腴,而品牌展才是長久不衰的活力源泉。這主要源于品牌展的基本特征:一是知名度較高。在一定區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得到業界和消費者的認同。二是示范性較強。品牌展會對生產和消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表現性,能夠基本展示某行業的信息,能代表該行業的發展方向。三是聚集性強。展期可以吸引行業中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生產商與營銷商參加,具有專業的號召力。四是連續性較強。一個品牌會展應該是一個長期、連續的展示。一個展會如果只辦一次,或偶爾辦一次,通常是很難盈利的,它必須是一屆一屆辦下去,創出品牌,才能盈利。
城市會展業一旦擁有一定數量的品牌展,無疑將確保本地會展業發展擁有牢固的根基,既帶動了本地相關產業經濟,又為其他同類展會的延展和提升提供了可能。因此,評估一個城市的會展業,其品牌展的數量和規模必須是首要的考量標準,它是最能反映城市會展業實力及發展潛力的一大標桿。
第二,辦展主體的構成、實力。
說到辦展,目前國內二線城市基本以政府辦展、協會辦展、公司辦展三大形式構成,但其中實力卻大相徑庭。政府辦展具有資源整合的巨大優勢,但后勁兒不足;協會辦展可謂方興未艾,尚處在探索階段;至于公司辦展是最符合市場規律,也是最具發展潛力。
作為國內會展業領軍城市上海,就2011年發展報告顯示,其本土注冊的主承辦企業發展最為迅速,占到了總展出面積的80%左右,其中,本土注冊辦展總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的展覽主辦企業舉辦的國際展覽會就有55個,城市會展實力可見一斑。盡管一線城市坐擁強大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但其會展業主體構成對于二線城市依然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因此,衡量一個城市會展業的發展,必須對其城市辦展主體進行評估細分,主體構成越趨于市場化,其發展潛力也就越大。反之若單純僅以引進展作為生存之本,過多地依賴于外來展,盡管短期之內城市會展業會呈現興榮之貌,但久而久之,一旦巡回展驟減,城市會展業必將遭遇滑鐵盧。從這個層面來看,辦展主體的構成和實力應該說是評估城市會展業發展程度的核心要素。
第三,展商觀眾的數量、質量。
展商和觀眾是所有展覽會最重要的內容,他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于一線展覽城市而言,例如廣州的“廣交會”,上海北京巡回的“汽車展”,其展商和觀眾的組織工作難度小,風險低。而對于處于第二梯隊的二線會展城市而言,誰能夠掌握招展、招商的“命門”,誰才能夠脫穎而出,真正培育出屬于自己的成熟展。我們評估一個展覽會是否成功的最大指標就是參展參觀的數量和質量,那么我們評估一個城市會展業是否成熟,展商和觀眾更是重要指標。
那么如何評估顯然是當下各城市都關注的重點,這里面筆者認為重點需要著力于對專業展的考評分析。對于消費類展會而言,親民性保證了其觀眾的數量,參展的質量則由組織者全權把關。專業類展會是否擁有高質量的展商和觀眾則更能體現一個城市真正的辦展水平。
二、會展業配套支撐體系
“如果在一個城市舉辦一次會展活動,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城市的上空撒錢”,這是業內一句廣為傳送的經典行話,它形象地描述了會展業對于城市經濟1:9的拉動作用。如果會展業本身效益收入為“1”的話,那么它所帶動的交通、旅游、商業、餐飲乃至創造的就業機會、社會效益收入將達到“9-10”。會展業對于城市經濟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反過來講,如果一個城市本身沒有支撐會展業發展的堅實體系,那么會展業對城市而言,反而會成為巨大的包袱。因此,我們在評價一個城市會展業的發展時,必須綜合考量其配套支撐體系,也即區位輻射力、城市承載力和產業驅動力。
第一,區位輻射力
區位輻射力,顧名思義包含了“區位”和“輻射”兩個重要概念。若單獨來講,所謂區位即指城市所處的地域位置和交通便利程度,而輻射則重要體現為城市影響力、帶動面的大小。放眼國內會展城市,除了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三大代表性區域外,沿海城市和省會城市均成為了會展業發展的前沿陣地,究其原因,無非是城市強大的樞紐功能在起作用。一個城市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一個展會成功的基礎保障。城市間互動交通是否發達、城市內公共交通是否完善都是考核城市會展業的一大要素。
另一方面,如果說展覽會成功得益于區位優勢,那么城市輻射力對于展覽會而言更是錦上添花。城市輻射范圍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展覽會影響力的廣泛性和帶動性,尤其是與產業基礎密切相關的專業類展覽會。城市輻射力強,展覽會在業內的知名度就會隨之提升,進而帶動周邊產業及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這種連鎖效應讓我們必須正視城市區位輻射力在會展業發展中的重要影響。
第二,城市承載力
在這一評估要素中,國內大型巡回展的蒞臨就是給國內二線會展城市帶來的一次大型承載力測試。短時間之內,大量的客商、觀眾從國內外匯聚到一個城市,并在這個城市中滯留2-3天,甚至更多。勢必給整個城市的交通、酒店、餐飲、旅游、商務等配套服務體系帶來巨大的壓力。因此,在評估一個城市會展業的發展階段或成熟度時,必須將城市承載力這一要素具體量化成城市餐飲設施的數量、城市不同級別酒店與客房的數量、城市旅游景點的數量等等,以突出所評價城市的綜合配套實力。
第三,產業驅動力
這兩年來,國內會展業在經歷展館建設的高潮之后,開始逐漸冷靜下來重點思考展館、會展業的經營之路,尤其是在區位和資源上并不占優勢的二線會展城市,如何在激烈競爭中探索一條新路已經迫在眉睫。而“產業驅動力”這一要素的拋出,便會讓研究者們豁然開朗:強大的產業驅動力,能夠吸引正在尋求轉型的巡回展另辟蹊徑;強大的產業驅動力,能夠為城市現有的專業展提供升級的可能;強大的產業驅動力,能夠為本地會展業培育新題材、新主體。
誠然,產業驅動力的來源必須是強有力的產業基礎,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擁有的資源,但它確實是衡量一個城市會展業發展的動力因素,誰能夠將產業驅動力與會展拉動力有機結合,以會展促產業,以產業謀會展,誰就能在下一波的高速發展中占得先機。
三、會展業城市環境體系
影響一個城市會展業發展的最后一個重要體系就是城市環境體系,只有在經濟、管理、研究環境三大要素協調發展的前提下,才能確保城市會展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1、經濟環境
從國內外的情況來看,會展業比較發達的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都是一個國家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中心城市。會展經濟與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強烈的正相關關系,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總量的擴大必然會對會展業產生強大的需求,促進會展經濟的快速發展。所以,衡量一個城市會展業發展程度,經濟環境是考量的首要因素。這其中,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城市的人均GDP水平、城市的進出口總額、城市所擁有的金融機構數量等指標都是經濟環境的重要構成。再結合城市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塊,將基本理清城市會展業發展的經濟脈絡。
2、管理環境
城市會展業發展要想實現超越,管理環境至關重要。這一要素應該包括政府的綜合管理與協調能力、會展專門管理機構的設置和管理政策、制度的建設情況、政府及會展行業協會的公共服務能力和服務意識等方方面面。這其中政府的重視及政策的引導對于營造和諧的會展發展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這點上,國內二線城市會展政府機構已經基本完善,所不同的主要集中在會展鼓勵政策的推出和政府帶頭辦展的程度上。如何為城市會展業保駕護航,提升會展這一新興行業的影響力,已經成為業內人士探討的焦點。
3、研究環境
研究環境是考量城市會展業自省、提升的又一大要素。這是評估城市會展業發展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城市會展教育及研究機構的數量和質量、會展培訓機構的數量和質量、會展行業協會的評估、協調所發揮的作用均可以成為考評的要點。此外,由于會展業高速發展需要大批量的人才作為支撐,是否具有足夠的會展人才儲備,是否擁有高質量的會展人才隊伍和會展管理隊伍也是評估城市會展業發展的其中一環。
總之,評估一個城市會展業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目前國內許多城市都提出要打造“會展之城”、“國際會展中心城市”等概念,但這些都只是一個定位,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加以修正,那么任何評估都會顯得無力。因此,盡快成立國內專業的會展評價機構、建立完善的會展評價體系已經非常迫切,它將是我國會展業追求國際水平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