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展覽業發展規律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中國對外貿易中心課題組
【內容摘要】
本文是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研究課題《世界展覽業發展規律及其對中國的借鑒》的節選。主要包括:當前世界展覽業的大格局、世界展覽業發展的主要規律等二部分內容。
【關鍵詞】
世界、展覽業、規律、借鑒
“展覽業”即“展覽產業”,它是以舉辦展覽活動為主要形式的經濟行為和產業類別。而由“展覽產業”直接產生和間接拉動的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即為“展覽經濟”。如果加上“會議產業”的內容就是狹義的“會展產業”;再進一步加上“節慶”、“比賽”、“演藝”等“活動”產業的內容,就形成了廣義“會展經濟”的大概念。
為探尋世界展覽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本《報告》從分析當前世界展覽業的大格局入手,以德、美、日三國展覽業的情況為主要剖析對象,提出對世界展覽業發展規律的一些初步認識,并由此再試探提出一些中國展覽業可以從中學習借鑒的東西。
一、當前世界展覽業的大格局
一般認為,近代世界展覽業的發端是1851年在倫敦舉辦的首屆世界博覽會;而現代展覽業的興起可以1925年在意大利成立國際展覽聯盟(UFI)為標志。
全世界每年舉辦多少個展覽會,各種說法不一。
據目前可查的資料:以商貿類別的展覽會為統計對象,美國每年大約(下同)有4000個展覽會,英國1800個,法國1500個、日本1200個、德國600個(注1);加上我們補充收集到的:加拿大1300個、意大利1000個和我國3800個,故,以上這些國家每年展覽會的總量是15200個。
另有資料說,全世界每年舉辦展覽會的情況,大數是:項目3萬個、展商300萬個,觀眾3億人次(注2)。此數字也可姑且作為一種參考。
一般來說,根據政府、行業協會對展覽業調節力量力度的大小,可以將展覽經濟分為四大模式。即:政府推動型(德國、新加坡)、市場主導型(法國、瑞士、香港)、協會推動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政府市場結合型(美國)。
從全世界的情況看,歐洲是世界現代展覽業的發源地。經過一百多年的積累和發展,當前還是歐洲展覽經濟的整體實力最強,規模最大。在這個地區中,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瑞士等都是世界比較著名的展覽大國。
相對而言,美國、加拿大是后起之秀。目前,美國展覽會的數量最多。但美國、加拿大展覽會所促成的貿易基本是以北美地區客商之間的成交為主。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即拉丁美洲地區),展覽業近年正在幾個主要大國中逐步發展起來。巴西每年辦展約500個;阿根廷300多個;墨西哥近300個。除這三個國家外,其他拉美國家的展覽經濟尚處于起步階段。
亞洲展覽經濟的規模和水平,在總體上位于歐、美之后。東亞的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臺灣地區,東南亞的新加坡和西亞的阿聯酋,展覽業比較發達。特別是中國大陸和印度展覽業近年來的興起,以及中國香港、澳門特區要下大力發展會展業,都是值得關注的。
大洋洲展覽業的水平次于歐美,規模小于亞洲。澳大利亞每年舉辦約300個大型展覽會,參展商超過5萬家,觀眾達660萬人次(關于觀眾統計中的“人數”與“人次”,世界展覽業的口徑尚不統一)。
非洲大陸的展覽活動主要集中于位于南部的經濟大國南非和位于北部的地區大國埃及(每年各舉辦30多個展覽會)。其他國家則一年僅舉辦少量的展覽會;而且受氣候條件的限制,這些展覽會大多難以定期舉辦。
德國、美國、日本這三個國家是本次課題的重點研究對象(有關資料附后)。這里僅提煉出三國展覽業近年來各自的“基本數據”、“主要特點”、“展覽城市”、“重要展會”等概要內容。
德 國
(一)基本數據: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展覽會數量(個) |
319 |
324 |
289 |
312 |
293 |
其中:大型國際展覽會數量(個) |
133 |
145 |
142 |
154 |
141 |
展覽會總凈面積(萬平方米) |
891.0985 |
828.5048 |
757.7464 |
812.1685 |
773.0525 |
其中:大型國際展覽會總凈面積(萬平方米) |
710.43 |
663.92 |
611.89 |
661.77 |
623.79 |
大型國際展覽會中的境外參展凈面積比例 |
|
|
|
|
|
大型國際展覽會中參展商總數(萬) |
16.80 |
16.59 |
16.02 |
16.70 |
15.81 |
大型國際展覽會中境外參展商比例 |
49.8% |
49.9% |
52.8% |
52.8% |
53.1% |
大型國際展覽會中觀眾總人次數(萬) |
1069.15 |
921.83 |
953.62 |
967.58 |
959.31 |
大型國際展覽會中的境外觀眾人次的比例 |
18.7% |
20.5% |
19.5% |
23.5% |
22.4% |
展覽業收入 (億歐元) |
25 |
24 |
23 |
24.5 |
23.5 |
展覽業收入占當年GDP 比例 |
0.17% |
0.19% |
0.18% |
0.17% |
0.19% |
注:表格空白部分為沒有得到統計數據(后同)。
(二)主要特點:
德國作為世界展覽業的大國和強國,在發展本國展覽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以下一些主要特點:
1.政府推動,行業規范
二戰以前,德國作為歐洲強國,在柏林、萊比錫城市就曾舉辦過奧運會和博覽會等大型會展活動。二戰以后,在現為德國主要部分的原西德地區,首先在英國占領當局的支持下,于1947年5月在漢諾威舉辦了以促進德國產品出口的工業博覽會。以后它就逐漸成長為現在世界最著名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隨著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展出產品類別的不斷擴充,它陸續將一些發展成熟的內容剝離出來,轉移到其他城市去舉辦(譬如:燈具展移至法蘭克福、工程機械移至慕尼黑等)。
此外,1947年在杜塞爾多夫成立的諾威亞展覽公司在后來逐漸發展成為現在著名的杜塞爾多夫展覽公司。其他諸如法蘭克福展覽公司、科隆展覽公司、慕尼黑展覽公司也都是在此不久陸續成立的。
在戰后德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原西德政府實行了“社會市場經濟”的模式。以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與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緊密配合適度調節,創造了德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展覽經濟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視,逐漸形成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展覽會。
現在德國聯邦政府經濟部內有專職負責展覽事務的官員;全國展覽業的具體管理工作則由德國貿易展覽協會(AUMA)負責。此外,各展覽城市的市政府也大都直接控股于本地著名的大型展覽公司。同時,這些展覽公司又擁有本城市的大型展覽場地設施。
由于政府的強力支持,德國貿易展覽協會(AUMA)具有很強的權威。每年AUMA所公布的展覽會項目計劃就是政府給予本國企業參展經費支持的依據。同時,AUMA也會對有時間、內容沖突的展覽會項目進行適當干預,從而逐步形成比較協調的展覽布局
2.專業展會,形成品牌
德國舉辦的展覽會內容豐富,涵蓋幾乎各主要產業和門類,能夠符合國際廠商和專業人士的參展需求,并形成一批重要、知名的國際展覽會的品牌。他們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世界頂級的行業博覽會依然是企業樹立形象、發布產品未來發展趨勢及與客戶和觀眾交流、溝通的重要平臺。
這些展覽會在對公眾開放之前,一般都要安排比較充裕的時間先向采購商、生產商、專業觀眾、新聞記者開放,達到充分交流的目的。近年來,在德國舉辦的國際展覽會,外國參展商比例普遍超過50%。
3.場館集中,規模宏大
目前,德國有25個大型展覽中心,展廳總面積265萬平方米,加上室外展覽場地100萬平方米,展覽總面積達365萬平方米。全球5大展覽中心中有4家在德國。2002年德國又投入了3.5億歐元用于場館現代化改造和服務設施更新。以后各年還保持了大約1.6 億歐元的水平;至2008年投資總額將達到9.5億歐元。屆時展覽館室內外的總面積將達到370—380萬平方米。現在歐洲十大展覽中心中,德國就占了5個。
4.海外擴張,影響力強
雖然當前全球150個世界頂級行業博覽會中有100在德國,但是德國政府和各大展覽公司仍有危機感。于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德國展覽業開始加強對海外市場的擴張。譬如,在亞洲,漢諾威公司首選了中國;慕尼黑公司首選了新加坡;科隆公司首選了土耳其。但是,隨著中國展覽業的快速發展,他們很快就把擴張的重點集中到中國市場,并以德國三大展覽公司在上海浦東投資建設展館為契機,加快了進軍的步伐。此外近年來,俄羅斯、越南、印度、巴西等國家也成為德國大型展覽公司覬覦的市場目標,并且其開拓的成果也是比較顯著的。
美 國
(一) 基本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