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渤海會議目的地區域
環渤海經濟圈是繼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展現活力后,中國經濟的第三個隆起地帶。除了該區域的地緣優勢、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之外,與其他區域相比,環渤海會議目的地區域最大的特點是文化底蘊深厚、知識密集、各種社會團體云集。據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地區新經濟指數》顯示,北京知識密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06倍,天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83倍。超過半數的世界500強企業把代表處或研發中心設在北京,整個環渤海地區擁有近300所院校和40多萬科研人員,占全國的1/4,巨大的會議主辦機構群體和市場需求支撐了環渤海會議目的地區域的崛起。
在環渤海會議目的地區域,北京憑借首都資源稟賦,其發展會議產業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北京市東城區力推會議和獎勵旅游,
天津作為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毗鄰北京,具有很多城市無法比擬的區位優勢。與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杭州等會議業較發達的城市相比,天津的會議業起步較晚,總量相對來說也小。但是,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以下簡稱夏季達沃斯論壇)的舉辦給天津會議業增添了色彩。
以大連為代表的東北會議目的地區域
東北會議目的地區域特有的優勢在于與俄羅斯、韓國、朝鮮相鄰,具有發展潛力相當大的邊境貿易,基于此而產生的對俄、對韓等經貿類展會需求旺盛。另外,在中央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口號后,推動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格局的變化,從而也為該區域各個城市發展會展業提供了契機。
在該區域的會展業發展中,大連擔當了領頭羊的角色。大連會展業起步較早,早在1996年,大連便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會展辦。1999年,大連市出臺了展覽會管理辦法。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大連展覽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在此基礎之上,大連又將發展的注意力放在會議經濟上,實現了從展覽的一枝獨秀向會議、展覽雙輪驅動的轉變。尤其是2007年首屆中國夏季達沃斯的成功舉辦,使得大連會議產業的軟環境和硬環境均提升了一個很大的層次,帶動了大連會議產業的發展,并吸引了2009國際投資(大連)峰會、2009第四屆全球海運峰會暨海運物流洽談對接會、國際IT產業發展高端論壇等一批層次高、規模大、國際影響力強的會議相繼在大連舉辦。此外,為了更好地承接大中型國際會議,大連市加快了大連國際會議中心的建設步伐。建成后的大連國際會議中心成為具有國際標準的大型綜合會議中心和演出中心,可承辦國際國內各種大型綜合性會議,并滿足夏季達沃斯會議的使用要求,為實現大連會議與展覽共同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
以川渝為代表的西部會議目的地區域
相對于中國其他地區,西部會展產業起步較晚,但得益于西部各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幾年來發展較快。與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不同,西部地區集群效應相對較弱,但各城市基于地區個性,都培育了地區的特色展會,如西安的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和歐亞經濟論壇、成都的糖酒會、重慶的中國重慶投資貿易洽談會和中國三峽國際旅游節、烏魯木齊的烏魯木齊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現升級為中國—亞歐博覽會)、貴陽市的中國國際風箏會等。
在西部地區,成都會展業的發展比較搶眼。不同于西部的其他城市,成都會展業起步較早,從1987年承辦第一屆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成都會展經濟便開始起步,并開創全國之先河設立了專業的辦會辦展機構——成都商品交易會辦公室,2003年更名為成都會展業發展辦公室,2010年6月又更名為成都市博覽局。時至今日,成都市博覽局已成為中國地方城市里對會展業支持力度最大、權限最大、工作最有成效的會展機構之一,成都會展業也由此獲得了長足發展。
相關資料顯示,2005年成都會展業的絕對值達2.33億元,增長了59.9%,是增長最快的產業;2006年,其產值為7億元,排名全國第五位,全市會展業實現業務收入9.68億元,增長了21%;創造增加值5.8億元,帶動相關產業收入70億元;2008年,成都會展節慶增至260個,產值超過13.5億元,拉動消費超過180億元;2009年,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成都依然保持持續增長勢頭,會展節慶增至280個,拉動消費200億元。
在成都會展業整體發展勢頭強勁的背景下,成都市又加大了對會議產業的支持力度。2003年,成都明確提出要建設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會展之都”,并提出了堅持實施建設中國國際會議目的地城市、會展總部集聚區、中國節慶活動中心三大核心發展戰略,其中打造“中國國際會議目的地城市”是首要任務和目標。目前,成都已形成三大平臺,即城市服務功能平臺、會議產業政策體系和綜合服務平臺以及會議設施硬件平臺,構成了會議產業良好發展態勢的重要支撐和未來廣闊發展的基石。成都先后成功舉辦了中國歐盟投資貿易合作洽談會、亞歐減災能力建設研討會、亞太總裁與省市長國際合作大會、世界華人保險大會、世界攝影大會、萬國郵政聯盟大會、中法論壇、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大會、中國律師論壇等高端國際會議,以及自辦的中國國際軟件合作洽談會、統籌城鄉發展論壇、全球產業轉移論壇等國際會議1500多場次。